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延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这在右外文学批语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定论。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宗教思想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也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历代有关<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品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有关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哈姆莱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的、时代的、宗教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哈姆莱特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周祥 《巢湖学院学报》2006,8(1):126-129
通过“宏观延宕“的建构来隐喻性地指涉主题是戏剧《哈姆莱特》一大创作特色。本文就《哈姆莱特》中“宏观延宕”效果的具体建构进行了微观的探究,指出戏剧象征和戏剧双重冲突的渲染与戏剧象征和戏剧人物的衬托共同张扬了全剧的“延宕”性,深刻而又全面地强化了主题。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在为父复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延宕,是《哈姆莱特》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有着种种不同的意见。本文着重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运用精神分析批评中的恋母情结来解释哈姆莱特延宕问题的情形,指出哈姆莱特的延宕归根结底要从当时的时代社会中去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生活的历史本质层面和哲学意蕴层面去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文学形象也如此。哈姆莱特这个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到现在,之所以产生无穷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复杂而深刻,在于他行动上的延宕,在于这个形象所包蕴的历史本质和哲学意蕴的深度。这也是造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前人已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过深入分析。在这儿,我试着从文本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性、复杂性论述其延宕的理由:“头脑中的宗教意识、道德观念、生与死的思考等等足以使他疏于行动”。而正是由于他的“延宕”,才完成他性格的成长,使其成为莎士比亚笔下最为复杂的最为成功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已经具有忧郁、焦虑、踌躇、延宕等性格要素定性,其性格成因的事实性判断依据也可以得到落实。但文本中充满隐喻、双关的内心独白,有意隐去的性格对比的戏剧情节,使哈姆莱特的性格成因弥漫着诸多不确定性。实际上,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主要是以指责他人和自我谴责作为鲜明的表现形态,并以应该如此的强迫症特征,对神圣权威、人言舆论的双重依赖,将父王之死、母后再嫁视为一种丑闻,并因宫廷具有放大丑闻效应导致的羞耻感,构成了其忧郁、延宕的神经症人格心理根源。所以,忧郁、延宕不仅是哈姆莱特的一种自然的挫折性反应,也是自我谴责的最大化方式,更是掩饰焦虑、困惑,维系心理平衡的惰性手段。  相似文献   

8.
从哈姆莱特的形象入手,试图从社会学、生命本体哲学和社会道德的不同角度,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形成的原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1.
近代哲学的历史观念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创造性的理论自觉,是以探索历史本体为己任的理论.但近代的历史哲学是思辨的,它先验地构思出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抽象的历史观念.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观念由历史本体论向历史认识论的转变,只是历史观念表现形式的改变,历史的本体问题是回避不了的,现代西方哲学依然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念则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哲学基础之上,并为社会哲学提供理论指导,它实现了历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社会变动之剧烈古未有之。近代人物在百多年的历史巨变中,因社会变迁而大致形成八个不同的历史层面。研究近代历史人物,必须对处于不同历史层面的人要不同对待;同时还要在研究方法上注意对其政治性、社会性及时代性等诸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力争把人物写深、写活。  相似文献   

13.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晚明时期,“奢靡僭越”之风盛行,乘舆制度“崇节俭、辨等威”的制度精神遭到消解,而占有大量资源的权贵集团及其衍生群体是这一变化的根源和主体。由于对晚明世风变迁的研究涉及到对明代社会发展程度的总体评价问题,在观察时需要有宽阔的视角,既要注意下层民众,也要注意具有广泛示范性和影响力的社会上层。在解释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除了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需要充分关注传统社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反思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给予人们特别厚重的历史性启示和高远性意蕴。以十六大为阶段性标志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理论创新显示着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井上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在这些历史小说中,他创造了学究式文体;探索作品结构,不断推陈出新;具有一种诗意的抒情和淡淡的哀伤,用平淡而又不乏深情的笔触写人写事,在悲哀中追求壮美。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道相糅,侠义纵横。其诗歌既是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意象的鲜明写照,也是他豪放不羁个性的生动体现。这一切在其诗中集中表现为对自由追求,这种洋溢着自由民主意识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唐诗乃至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塑造人文精神作为历史教育主题和指归。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塑造人文精神作为历史教育主题和指归,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濮人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古代濮人的重要聚居区,位于滇西澜沧江西岸的德斯里是云南濮人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濮人在此繁衍生息,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原始文化遗迹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