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惠杰 《海外英语》2011,(9):233-234,258
该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对比了诗歌《长恨歌》的几种英译,论证了互文性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进入所译文本之内,寻求互文关联,又要能够跳出到文本之外,进行再次创作。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歌中的互文指涉,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地位对原诗进行一定的改写(rewriting),才能使译文忠实表达原作内涵,同时又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张振玉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充分理解了其英文原作中的互文现象并把他们还原为中文,分为原作中的中国习语的还原和文学引语主要是《庄子》引语的还原,此外,译者还创造性地运用中文中的结构性互文性对译文做了处理,包括中国传统小说体例的运用和汉语四字结构的使用,使中文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和心理,增加其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3.
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的几个英译本,通过分析文本中互文标志的翻译,揭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41):72-73
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教学模式,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和相互影响,互文性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翻译实践活动的互文本质,从而调动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着力激活学生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文储备知识优化翻译效果,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互文现象调整翻译策略,进一步全面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而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又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再创造,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译者的角色,文本意义和跨文化互文三方面探讨,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续茶经> 具有鲜明的互文特性,是互文理论与翻译研究契合的极好范例.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强调理清互文指涉关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译文本的建构都需要在参照前期互文本的基础上得以证实.译者可根据互文性信号标志追根溯源出前期互文本,了解其文化语境和历时变化,在互文关照下实现恰当的译文建构.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作为后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互文性对传统翻译理论在原文本与译文本关系,以及译者的地位两方面进行了解构与建构,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原文本与译文本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和改写。  相似文献   

8.
论述汉语叠字的特点及修辞功能,从互文性角度分析诗词中的叠字英译的可行性及翻译策略.互文理论将文学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的过程视为双向互动,引入对创作主体的关注,这对于诗词叠字的翻译具有启示作用,译者应当以读者的接受和原文叠字修辞功能在译文中的再现为关注的焦点,根据原作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以使译文同时具有作者与译者的声音,迎合读者的需求,尊重翻译各主体,达到三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首创以来,互文性这一概念就被各国学者赋予了各种新的内涵,而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研究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话语与译者》一书中,书中提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通过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众多形式各异的文本间存在广泛而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时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译文及译语环境中恰当地反映出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以互文性范畴中重要一环的典故为例,结合钱钟书本人的典故思想,探讨其名作《围城》题目的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部原文作品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文性可以分成语言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又可以分为文化的内部互文性和跨文化互文性.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文关系.互文性不但在译者理解原文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在表达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典故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互文性理论在理解和表达典故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典故翻译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西方结构主义以及现代文论的重要概念和语篇现象,从二十世纪起逐渐进入国内翻译界视线。其具备双重意义:抽象的文本分析理论概念和可运用于段落篇章的具体文本分析手段,二者无不体现翻译的本质和过程。理解互文概念与翻译的关系,可为译者提供新的翻译角度,有效指导翻译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也是译者发挥再造主动性的坚实理论后盾。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理论是现当代文论中一种非常复杂的理论。该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从而对翻译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互文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14.
丰富多彩的语音语义修辞手段是构建英汉广告语中互文指涉关系及互文语境的重要手段,根据互文性关于"强调文本之问及文本内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特点,提出广告语中互文语境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作的三种翻译方法,其翻译目的是使译文不但要满足原广告语的商业目的,更要体现原广告语中由各种修辞手法所实现的音美、形荚和意美三位一体的语言互文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电影片名要求言简意赅,往往包含有丰富的互文内涵,这就直接导致了翻译难度的增加。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如果能够从互文性的角度来考虑,处理好原文的互文指涉,巧妙地对原片名的互文空间进行保留、替换、减少或者增加,就能使其功能在新的文化互文网络中得到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翻译观以原著和原作者为中心,以语言的转换为核心,忽略了译者的创造性。依据互文性理论,也是基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译作与原作之间必然具有互文关系,而译者是最活跃的因素,起着最积极主动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三层主体性角色:读者,阐释者和再创作者。  相似文献   

17.
黄娟  周满平 《海外英语》2013,(7X):163-166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关注的是一个文本同他文本的相互指涉,在翻译研究中强调作品、语言、社会文化等与原文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等的对话与交流。钱锺书的著作《围城》充满了大量的互文性现象,这为读者带来丰富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重重的翻译困难,但妥善处理互文性可以有效地克服不同语言文化障碍,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趋于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获得最大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包括: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不同使得翻译互文信息不能以直译为主;互文对源语文本的意义建构作用在译文当中要考虑以何种策略才能保留;互文的难度各异,翻译的方法也要有差异;目标读者对互文解读能力的差异要求翻译时要针对不同读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译者应当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在译文读者可以正确解读的情况下,将互文直译;如果直译会造成互文意义的流失可采用注释的方法;如果互文信息对目标读者来说太过复杂,则可以考虑适度的省略不译。  相似文献   

19.
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及其理论的发展给典故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规律,该理论引导译者从宏观和微观,共时、历时,译者的主体性等层面重新审视典故的翻译方法。通过比较许渊冲和熊式一的《西厢记》的译本,总结出两位译者对其中典故的翻译方法,找出优缺点并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改进这些典故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在互丈性理论视阙下,先分析了《锦瑟》中丰富的互文性现象,继而对刘若愚和许渊冲两名译家对(《锦瑟》的翻译进行互文分析。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中的互文指涉符号,理解其互文隐喻的复杂性,同时还要把这种互文指涉符号输入译入语文化,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