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与继承,能够有效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学校体育教学中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的传统文化研究走过了曲折的学术历程。目前,人们在这个领域终于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对批判继承原则的认同与复归。新共识凝聚着学术界的严肃反思,也预示着文化研究的新转机。当学术进程已经历史地把文化继承问题凸现出来时,迄今对这个时代课题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比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继承观尚未达到整体、全面、深刻的领悟和创造性诠释;对文化继承的原理、规律、思维机制和方法论等一系列问题也缺乏理论的观照和总结。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继承思想,从文化哲学高度审视文化继承现象,探索其思维规律,建构具有操作意义的思维模式论,使之获得现代表达形式,以拓展文化研究视野和指导当前文化  相似文献   

3.
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继承与借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继承与借鉴在文化演进过程中意义不同。继承意味着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事实”,借鉴是指借个镜子比照自己改造自己,借鉴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继承。我们在课程与教学变革中,有一种试图以借鉴代替继承的选择倾向,它引导着的变革文化漠视甚至无视“现实存在的课程与教学”,也潜隐地架空了有意义的借鉴。合适的变革,只能是继承中的变革,也是在有意义的借鉴中发生并逐渐发展的变革。中国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国的课程与教学传统,也批判地借鉴外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基于中国当下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审慎地寻求变革理想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合适性。  相似文献   

4.
对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启示的述评:一是从心理起源与心理发展、活动、教学与发展、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及其最新发展;二是分析了达维多夫对认知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是详细阐明了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进行探究和评析,可以为我国当今倡导素质教育、实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在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人们对此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辨析与澄清,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在凝聚信仰、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应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面对文本,以教学创新破解重点难点,唤醒学生的感知体验,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写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中国写作文化理论的发展。本文站在写作学发展史演进的时代交汇点上思索,以史为鉴,通过对古代写作理论文化遗产积淀与理论范畴体系形成的探析,总结其发展和演进的动因、特征、经验与规律,分理其精华与糟粕,以便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对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不仅是学生生活发展的需要,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历史使命感,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与理念,从文化角度解读汉字,计划活动并进行阅读解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并继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基于传统文化,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探讨,以求为语文教学工作的综合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技能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重继承轻创新等问题,需进行改革。改革课程设置的路径有:加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促进艺术课程与文化课程改革、增加多样化的选修课等。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尽管借鉴了诸多西方理念,但由于它的文化传统在场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决定了其实质上与我国文化传统的适切。在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当下,我们不能着眼于回归传统,也不能局限于继承传统,而应当通过引介新理念来冲破旧传统的惯习,在中西文化的互动融合中创生出一种新的民主型课程文化,从而推动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而这主要得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也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谆谆教诲。语文学科教学,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以《桃花源记》为例,对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文化的视角,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学理论如何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问题,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工作者、教学实践工作者是构成这一关系的几个要素。这些要素都是文化性存在,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共同组成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文化生态系统。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文化依存、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文化对话"是破解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途径,而"文化对话"的具体方式为树立文化对话观念,建立文化对话共同体,建立文化对话制度。  相似文献   

12.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对模因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研究,启示我们重新反思我们的英语。在英语教学方面,我们有必要重新引入诸如背诵、模仿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应重视创造性学习、文化输入以及学习输入材料的真实有用性。以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来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3.
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学的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它不仅在理论层面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科视角的支持和论证,而且在实践层面有助于诠释教学场域中呈现的新问题。目前国内关于教学的文化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文化的意涵、文化传统与教学、文化变迁与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多元文化与教学及网络文化与教学等六个方面。教学的文化研究今后尚要注意厘清教学文化的基本概念,集中和深化研究主题,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和运用一种适当的理论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可以使得该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更系统化,教学目的的实现更顺利.跨文化交际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明确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并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习得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文化图式理论作为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可以用来感知和理解各种文化现象,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就文化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它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研究与思考,可以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外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重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采用对比教学法,结合词汇文化内涵进行词汇讲解;利用英语成语了解西方文化传统;讲解结合语篇分析,重视文化因素导入;强化阅读输入;善于利用直观教具进行外语文化教学等。  相似文献   

16.
优秀历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分析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融合价值,阐述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融合途径,通过提炼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理论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交织并存,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催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法的深度改革。加强思政课研练式实践教学新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发展,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化与常态化,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以一种边缘的目光,对西方霸权话语进行批判,意在实现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进行解构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现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转换”为形式的课程导入模式,以便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对我国的翻译教学的导入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论多元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其研究框架应含盖即课程改革、公平教学、多元文化能力和社会公平四个领域。这对于反思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及师范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评价改革的文化制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评价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又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它都不可能超越文化内在精神的约束。从文化延伸的角度探寻教学评价的文化根基,分析制约教学评价改革的文化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进一步深入推进教学评价改革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