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为什么教师不感兴趣?第一课时真的上不出精彩吗?第一课时演变杂交成第二课时,长此以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利还是有弊?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如何显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几位语文老师以及几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试图破解第一课时难上之谜,并竭力唤起建构第一课时有效性教学的“范式”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王玲 《贵州教育》2012,(16):45-47
在许多纷繁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执教第一课时,也总是让人觉得太“胖”。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到底应当怎样上呢?2011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第四届小学语文科优质课大赛”,让人欣喜的是,大赛组委会下发的文件要求我们探讨如何上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3.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许多纷繁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中,以及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让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5.
李卫明 《成才之路》2009,(13):76-76
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不外乎以下几个步骤:揭题审题——自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内容——划分段落。但是当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以上程序。学生的积极性刚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就很少再涉及课文的内容。其实,老师们太过留恋传统教学的结果往往就是抹煞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就算老师不厌倦,学生也早就对这样枯燥的第一课时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了。那么,第一课时究竟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点给我们以启迪,我们不妨也试着以此为起点。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张红梅 《考试周刊》2011,(79):48-49
近期有幸观摩了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在课堂教学比赛环节进行了同教材的第一课时教学,在赞叹上课老师声情并茂的精彩教学的同时,我不禁产生了诸多的困惑:第一课时可以这样上吗?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吗?第一课时到底该怎样上呢?  相似文献   

7.
初读也精彩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也就是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只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那怎样才能让第一课时教学上出实效,上出精彩呢?我觉得应紧紧抓住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8.
课改之后,曾有许多老师有过这样的感慨:不会上课了,不知怎么上课才好。也有老师焦急而又困惑地发问:“什么是课改课?”我们对这样的感慨和困惑是否可以理解为什么样的课,或者说怎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老师们不怕吃苦受累,只怕费力不讨好,更怕承担误人子弟的罪名。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标准带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诸多的新理念,“让学生读出问题来”,是其中凸现的亮点之一。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兴奋,喜爱我们今天的课堂,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只只举起的小手,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伴随着灵感、伴随着智慧不断涌现。然而,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如何处理呢?这是目前值得大家探讨的话题。许多老师习惯于扮演着“智者”的形象,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有求必应,急切给予解决。结果,孩子们疑问的目光在获取“满意”的答案后,“满意”地闭上。就这样,孩子心中涌动的涟漪,悄悄地化为一面湖水。一个个的问号又被变成了句号!试问,这样的“新理念”“新”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0.
阿江燕 《江苏教育》2004,(11B):13-14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语老师上公开课,总是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这也早已成为开课与听课之间的一大默契。然而,若是提起让谁来上一节第一课时,定是无人敢啃这根“硬骨头”。论及原由,口径出奇的一致:第一课时,读读课,学学生字,最多再分分段,说说大意,这样有什么可上的?言外之意,第一课时没什么噱头、花样,自然也就没什么看头了,谁愿意上一节“没看头”的公开课呢?那么,语第一课时,是否就是大家传统观念所认同的那样简单、平淡、乏味,甚至有程式化倾向呢?  相似文献   

11.
杨健辉 《湖南教育》2002,(18):44-44
提出问题听课时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是学生,就一定想问问老师:“解题中,美妙的方法和思路,如何才能想到?”的确,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在少量学生“抢答出答案”后,大部分学生沿着一条正确的思路,相继得出正确的结果,从而达到了“听过程,知结果”的教学目标。转而一想,学生何时能够主动发现和运用正确的思路呢?教学能否让学生自己经历和体验正确思路被发现的过程呢?研究课例:小数乘法的教学(第一课时)。教情分析:通常的教学是先复习乘法中因数的相关性质,然后提出能否将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来计算,接着就是…  相似文献   

12.
《树叶画》是九义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说话训练。上此课时正值初秋时节,教学中我们依据“玩玩———做做———说说———夸夸”的思路设计本堂说话课。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到校园附近拾落叶,一边认识各种树叶的名称和形状。一、赏画揭题1.一上课老师说:“小朋友,老师收到了一份秋姑娘送来的礼物,大家想看看吗?”(出示六幅树叶画请学生欣赏)老师问:“这些画漂亮吗?你发现这些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些画都是用树叶拼成的)2.老师小结:“原来用各种各样的树叶也可以拼贴成画。我们给这样的画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树叶…  相似文献   

13.
为自己加油     
范老师:您的信我读了好几遍,也哭了好几遍。好久没有这样哭过了,真的说不出信中的哪一个字哪一句话让我感动。老师如此真诚的话语,让我第一次觉得真正地拥有了一个走进我心灵的老师。读了您的信,我开始回顾自己的初中生活。生活中因为有了您这个“妈妈”而快乐了许多,精彩了许多。相信不会有哪位老师敢冒那么大的风险带着那么多的孩子晚上聚在一起听钟声,一起唱歌。看着路边同龄人羡慕的目光,您知道我们有多自豪吗?一起去石人山时,大家和您刚开始接触,但只短短一两天,我们之间初识的隔膜消除了,大家被您的笑容感染了,那是第一…  相似文献   

14.
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而第一课时也的确头绪繁多,牵涉到导入、字词教学及初读课文等环节。怎样让第一课时教有实效呢,我的经验是必须做到简中求实,简中觅效。第一是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让学生学起来目的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老师们在讲读课文第二课时前,都会进行复习,目的是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好铺垫。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复习环节,大多是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复述一遍。例如,以前我教学《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第二课时的“温故”环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我的老师     
精彩点评: 文章立意,选材较好,写得朴实自然。此外,能抓住人物特点写人。 全文从两个方面写了陈老师,表现了陈老师对我的关爱。一方面,我们上课“放肆”,陈老师总是“不在意”,体现对我们的关爱;另一方面,上复习课时我因眼睛近视没抄复习提纲,老师居然没批评我反而“笑了”体现了对我们的关爱。这样的老师我们能不喜欢吗?这样的学习生活我们能不难忘吗?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第一课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被忽视,老师们往往不知道第一课时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即使是观摩课、评优课,也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理由是“第一课时”难以出彩!因此,“第一课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现象”。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时下,林林总总的观摩课、公开课、比武课都把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作为教学内容的首选。然而。凡执教过此类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才合理?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才适度?  相似文献   

19.
平时,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可是,今天悲剧却发生在我的身上。上物理课时,老师让我们自学。因为马上就要考试了。我想了解一下考试范围,就问老师:“这次考试,电学占的比例很大吗?”可老师却回答:“这些题你都会了?”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实施以来,在对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中,大部分老师都会把精力投入到对第二课时教学的研究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老师们往往选择上第二课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还在于第二课时的教学容易“出彩”,一能体现出教师设计的高明,二是学生丰富的情感、精彩的朗读、大胆的想象、热烈的讨论等都能通过课堂呈现。相比之下,第一课时就平淡了许多,缺少起伏,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第一课时的教学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