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主旨是探寻人类的自由解放之路,因此,全面地了解马克思自由观念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是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早年通过家庭和中学教育,深受启蒙运动的自由思想影响,初步形成了对自由的认识;在大学中,马克思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作了深入探究,并通过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他的哲学自由观不断升华,不仅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地平,而且借助康德自由理论的合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黑格尔的理性自由思想,其成果显现于他的《博士论文》中。追寻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发展历程,发现其中学时代形成的某些思想质点,在他后来的理论创造中得以不断展开。  相似文献   

2.
袁方 《大观周刊》2012,(21):16-17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马克思自由观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克思新闻学历时演进为经,以唯物史观诸要素为纬,从纵横两个角度梳理和把握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张的自由观或自由权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彭文 《大观周刊》2013,(2):15-15
赫斯是马克思重要的先行者与同路人,那么探讨赫斯与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观思想上的关系有益于认识马克思共产主义观思想的形成的过程,也能加深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认识。本文主要从赫斯与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观思想的新时代来讨论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的撰写背景,认为此文是其出版自由观演进之一环。1848年革命后德国废除书报检查,马克思利用法治环境积极倡言,《普鲁士出版法案》一文便是其中代表。新闻人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社会职业,莱茵省的自由风气与师长朋友的引介邀约都促成他拿起笔杆。主编《莱茵报》、《新莱茵报》的马克思务实稳健,明显有别于街头的革命者,这也保证报纸能够赢得市场。《新莱茵报》后马克思仅偶然短时主持过几家工人报刊,究其原因或许是精力转移、流亡身份所限,但绝非办报失败所致。  相似文献   

6.
衷宜燕 《大观周刊》2012,(41):21-22
费尔巴哈人本质观与马克思人本质观的分水岭是能否以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人、理解人。费尔巴哈人本质观描绘抽象的人,因为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马克思人本质观将劳动实践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与人、人与意识、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之中,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质观,诠释的是完整的人、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黑格尔早期的耶拿哲学中对劳动与相互作用的规定性出发,将劳动与工具理性相对应,把价值理性归于交往活动,撇开劳动而仅用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交往去建构主体间性,追寻扬弃物化,趋向人类解放目标的途径。但是,哈贝马斯"遗忘"了正是黑格尔在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中,把劳动视为目的在自身中的彰显人类自由的活动,由此提出了以辩证否定性为核心内容的劳动观,建构起表达理性自由的恢宏的哲学体系。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观,将人类的自由解放建立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伯恩施坦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经备受质疑,但是在言论自由问题上,爱德华·伯恩施坦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既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在社会之中对于言论自由的争取,宣称言论自由是"一切人的平等权利",又主张保障党内自由讨论,认为"党内应存在批评的绝对自由"。终其一生,他始终恪守"社会的一切成员权利平等"的自由理念,并在报刊实践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9.
裴一鸣 《今传媒》2013,(5):109-110
马克思报刊理论分为前期的人民报刊理论与后期的党报观两大类。在马克思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后,他所提出的马克思党报观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喉舌,为广大民众发出声音,打击革命对象,凝聚政党力量。时至今日,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马克思党报观有了新的实践和发展。本文结合马克思党报观产生的背景、核心思想,重点阐述与我国党报的结合、与传媒的结合、与社会的互动,从而分析马克思党报观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毕业于柏林大学法学系,恩格斯从商20年,有丰富的法学和经济法知识.他们关于新闻政策的思考,具有典型的法治思维特征.他们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对新闻与法的论证,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法、新闻自由角度的基本观点.反对书报检查、争取全体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以及通过新闻法保障新闻出版自由,是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段峰峰 《青年记者》2013,(11):22-23
文化正义从属于正义范畴。在中外思想史上,"正义"一词由来已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其应得";罗尔斯在其《正义论》第11节中认为,正义应遵循自由平等和差异两个原则。①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①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始人。作为开山辟路的领路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工人阶级开展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新闻活动纳入到二元决定论的视域之下,发展出一套有别于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新闻理论。  相似文献   

13.
高文苗 《中国出版》2012,(20):65-67
网络出版行为作为现实的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演进的产物,具有特定的社会性。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行为,是人类实现自由的一种行为方式,但仍无法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是一定自由限度下的自由行为。它作为与网络言论行为有密切关联的传播行为,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阈,有必要对网络出版行为的内涵与性质、主体与客体、自由限度等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科学的劳动概念的形成.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观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的认识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那么.马克思的劳动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平常,所以常被人忽略。但对这个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问题的解答却关乎能否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详读马克思《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文章后,通过回顾百年前伟人卓越的新闻观,重点分析了百年前以报刊为主导的媒介时代里,马克思提出"自由报刊"、"第三个因素"及"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等使媒体人受益至今的至理箴言。同时反观我国当下的媒介信息环境,结合相关典型性报道,分析了舆论监督成为大众话语后,其实践随传媒环境的变化而时起时伏的现状。最后反思概括了《摩泽尔记者的辩护》这一经典马克思新闻著作对于现今新闻实践活动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于孙中山从个人自由观转向国家自由观,有人认为是极权主义的倒退,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通过对历史境况和时代背景以及文化传统视角的分析,以正确理解孙中山国家自由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自由观主要体现为喉舌论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对立,但是前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后者的一些有益观点。西方自由新闻观中凭借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围绕人而不是物来传播新闻的优点是值得借鉴的。反观我国部分新媒体对"东方之星"号客船翻沉事件的报道,主要存在三大问题:新闻报道主观化,新闻互动娱乐化,新闻评论趋同化,这些问题需要新闻人在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上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类概念创造性地引入报刊领域,使得新闻出版自由具有一定的类特质,而这成为《莱茵报》早期新闻作品中一条隐蔽而又细腻的逻辑线索。马克思以之为出发点,驳斥了莱茵省议会诸等级辩论人对自由特权化、虚无化、物质化的降维理解。维护自由的类特质存在,能为报刊揭示真理提供前提和基础,激发自由在高维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同时,自由的类特质潜在地为社会的公共精神开辟现实土壤。重审自由类特质的哲学根基,展现它在报刊实践领域的功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由报刊的历史个性和人民性"是马克思使用的一对概念,展现了他对自由报刊性质的认识。这对概念出现在马克思1842年4-5月间发表的《莱茵报》的4万字长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中。这篇文章评论了一年前普鲁士莱茵省第六届等级议会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其他相关问题的辩论。在辩论中,反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诸侯等级代表莱茵哈德,佐尔姆斯-劳巴赫伯爵(Reinhardt Graf zu Solms-Laubach,1801-1870)说:“在荷兰,新闻出版自由未能防止沉重的国债,并且在极大的程度上促使了革命的爆发,结果使二分之一的领土沦丧。”  相似文献   

20.
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