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将规避版权技术措施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结合我国当前现状,规避版权保护措施行为应作为侵犯著作权罪的共犯加以处理,规避接触控制措施行为不应被认定为犯罪,间接规避技术措施行为应设置非法提供规避版权技术措施设备、服务罪这一独立的罪名给予处罚。  相似文献   

2.
朱芊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10(3):67-69,78
1.依据四版类目设置,确定"计算机犯罪"应分入"刑法分则"有关类目 研究计算机犯罪的著作不再靠入"D917犯罪学"以及"TP309(计算机)安全保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刑法分入刑法分则有关类目.如<计算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的类号是"D924.3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同时,网络游戏的出现和发展导致网络虚拟财产纠纷案件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现行法律对此问题未作明确规定,出现了立法空白,导致了网络虚拟财产个案在实际的法律适用上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盼对这种现实纠纷的解决能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即构成侵犯著作权罪。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对我国的刑法作了六条补充规定,增设了侵犯著作权罪,为严惩严重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犯罪行为,提供  相似文献   

5.
武向朋 《中国出版》2017,(16):50-53
近年来,网络游戏私服类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的报道愈来愈多。文章通过对65起私服犯罪案件的实证研究发现,此类案件呈现日益增多趋势,但刑事立案率低,犯罪人日趋低龄化,大多文化水平低,共同犯罪组织化程度高,犯罪手段相似性大,非法收益高,社会危害性大。司法实践中存在罪名认定众说纷纭、营利目的去留争论、违法数额模糊不清、刑罚适用饱受争议等突出问题。完善私服类侵犯著作权行为刑法保障的路径,要从侵犯著作权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竞合、删除营利目的、违法数额以非法经营数额计算、刑罚适用宽严有度四个方面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6.
论非国有档案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针对档案的刑事立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1979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将针对档案的犯罪规定在分则第一章“反革命罪”第100条:抢劫国家档案、军用物资处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1997年我国对刑法进行修订,根据行为的性质,将针对档案的犯罪挪至“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抹去了原刑法中的时代烙印,使刑法典在内容编排上更为合理、科学。但是,两部刑法都只对国有档案做了规定,没有提到非国有档案即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档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刘会民 《中国广播》2013,(12):35-37
本文从信息论和传播学角度,对个人隐私的属性进行分析,提出隐私财产属性的理论基础,尝试完善隐私在商品社会的法律规制,并在该理论基础上对媒体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和处罚原则,而刑法分则未对侵犯著作权罪未遂状态的认定作出明确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体系和刑法总则与分则衔接不够顺畅造成的。在未来的立法中,应当改变传统认定侵犯著作权罪的构成要件,加强犯罪形态与具体罪名的衔接,实现侵犯著作权罪未遂形态的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9.
网络诈骗案件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计算机或网络,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案件属于计算机犯罪与金融犯罪的结合体,在刑法学意义上称为“牵连犯”,以择一重罪处罚为原则,我国计算机犯罪处罚较轻,故一般均按诈骗罪定罪量刑。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不构成网络诈骗案件。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制度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呈现出主体产生大众化、权利归属复杂化、作品信息数字化、权利内容技术化和侵犯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应对以上新特点,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应扩大到网络作品;客观行为中复制发行行为应注意新的形式;主体上还应当追究网络服务商的责任,但也要区别对待;主观上的营利应当区分直接营利方式和间接营利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07,(2):63-63
据近日《新闻晨报》报道: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虚拟财产盗窃问题,网易、盛大、九城、金山、腾讯五家网络游戏运营商联合发表声明,呼吁立法机构、执法部门与互联网企业相互配合,打击虚拟财产盗窃的网络犯罪行为,并特别强调要加强监管C2C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同时他们还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快立法保护虚拟财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李宁 《大观周刊》2012,(17):55-56
诉讼欺诈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其定性分歧较大。从法理上分析,应将诉讼欺诈行为入罪。诉讼欺诈行为尽管具有诈骗罪的某些特征,但认定其构成诈骗罪不妥。对诉讼欺诈行为应从其侵犯正常的审判秩序的角度分析,现行刑法只可对侵财类的诉讼欺诈行为进行评价,而其他类型的诉讼欺诈行为的犯罪化问题,需由立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一小贩因贩卖盗版光盘被朝阳检察院以侵犯著作权罪提起公诉。据悉,今年1月11日,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联合公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后,以前常被以非法经营罪定罪的贩卖盗版光盘案件,一律按侵犯著作权罪定罪。  相似文献   

14.
《报刊之友》2013,(9):27-27
主持人语:2013年8月21日,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话题热点被一位网名为“秦火火”的网络红人引爆,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网名为“立二拆四”的网络红人。令人诧异的是两位网络红人的“出名”却是因为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在我国网络法律制度日益健全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网上蓄意造谣传谣、扰乱网络秩序、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等行为已经成为法律严厉打击的对象,在公安部门的重拳出击之下,网络犯罪将无所遁形。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言论较自由,则网络舆论监督就愈显重要,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开展正确的网络舆论监督,具体来说,作为网民,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应增设“侵犯债权罪”因长期不履行生效判决欠债不还,郑州市一些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目前面临被拘留的结果。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曝光了91名“赖账户”名单,同时对33名已被列入拘留名单的“老赖”进行公告。我国刑法有一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常被法院援引到债权债务关系中来。然而,这个法条的本义是维护司法权威,作为拘留“老赖”的法律依据,其实只是在打“擦边球”。盗窃几百元就可以定罪量刑,而欠债数十万、上千万,反而可以逍遥法外,这是不公平的。笔者以为,对于这些恶意侵犯公民和国家财产的行为,刑法应增设“侵犯债权罪”。江西…  相似文献   

16.
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恶意欠薪的行为在我国比较泛滥,给厂大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刚通过不久的《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到刑法规制的范围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关于恶意欠薪入罪与否的讨论变得更为热烈。本文将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出发,认为恶意欠薪行为不应入罪,恶意欠薪的行为应当由民法、行政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通过设定侵犯著作权罪、非法经营罪及计算机类犯罪,试图对版权技术保护措施的侵害行为实施打击,但由于规定不够具体、准确,因而经常面临刑罚不当的司法困境。反观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立法,通过合理限定侵害技术措施犯罪的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及违法性阻却事由,相关的刑罚得以恰如其分的适用。可见,我国《刑法》应做出适时的修改,根据有效地保护版权市场交易秩序、同时兼顾刑罚风险控制和交易方利益平衡的迫切需求,就技术措施的刑事保护做出系统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王军 《传媒观察》2007,(3):42-43
中国刑法的“拐卖人口”,指违背当事人意愿,通过诱骗和暴力手段,对妇女、儿童进行拐骗、绑架、收买、接收、中转、非法买卖的行为。拐卖人口不仅使受害者人身权利受到严重侵犯,也给受害者的家庭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的隐息,因此,打击拐卖人口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共同打击的严重刑事犯罪行为。自然,打拐案件的新闻报道也随之成为了媒体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深圳市公安局向社会公布《深圳市公安局2010年度公共服务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中载明了深圳市公安局承诺在2010年中分阶段完成的10项公共服务任务及其目标。其中最受互联网业界关注的一项任务是明确把虚拟财产纳人监管保护范围,即第8项任务:“提供虚拟财产(装备)丢失、被盗找回服务,全力保障网民虚拟财产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王鹏 《青年记者》2015,(10):79-80
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特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在带给未成年人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侵犯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