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技术更新、媒介变革、时代症候为科幻小说提供沃土,并深刻影响着科幻小说的转型。科幻小说呈现出“向内转”的倾向,直面人类对未来文明的焦虑与恐惧,探讨人类整体的未来命运转向。“元宇宙”是被科幻小说创造出来的概念,成为被资本热捧的对象,它没有对现实宇宙进行挑战、颠覆与超越,相反,它将真实的生命个体从真实的世界中割裂出来,并带来新的危机。对元宇宙的讨论并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试图打开认知的多重视角,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观察和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常虹  易铭 《新闻传播》2008,(3):21-22
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被报道对象还是受众都离不开新闻的主体——人。而“人文关怀”正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何咸韬 《东南传播》2023,(8):113-115
数字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公共性的流失和群体结构的改变,他者、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基于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和哲学视角,试图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对社会群体、个体自我造成的影响,围绕韩炳哲关于公共空间、他者否定性、功绩社会等数字社会现象的研究观察,分析群体结构改变与公众性的关系、否定性的消失与同质化的暴力的关系、功绩社会与自我异化的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总体而言,在集体功能弱化、自我意识强化、功绩主义压迫的新自由主义时代,个体受规训成为有待完善的功能主体而产生了自我异化,并对此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被报道对象还是受众都离不开一个主体——人。而人文关怀正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2007,(1):62-62
从2007年起,“传媒人健康”与您见面了。传媒人,在“信息高速路”上的辛勤耕耘者,高压力、快节奏,使我们的生命常常处于透支的状态。但在唱响“健康是权力,是尊严,是财富”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再不珍重生命了。我们,比别人更能体会生命的价值,我们应当极大地去享受生命。那么请你走进“传媒人健康”,劝君多采撷。  相似文献   

6.
科幻小说《假人》是苏珊·桑塔格试图在技术时代中重构新主体的小说实践。从仿生人诞生并作为“我”的生活替身,到“我”与仿生人的共存景象,小说不仅揭示了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固有的自我复制倾向,也在打破“意识统一性”幻象的同时,重思了技术时代的主体基础,为拓宽主体范畴的“具身意识”埋下了认知转变的铺垫。最终,小说通过身体的媒介化以及非人的具身化,衍生出了容纳人与非人的共同主体概念“具身媒介”,为我们在技术时代下重建主体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7.
孙洪宇  陈德光 《新闻知识》2023,(11):14-18+93
伴随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深度介入交流已成为传播中不争的事实。“交流”这一人类信息沟通的方式也被分割为人际交流与人机交流两个阵营,技术配置以近乎“主体”的身份出现在人类视野中。在机器“类人性”界定与阐释的基础上,结合ChatGPT的机制与功能,将作为交流对象的ChatGPT纳入关系传播视野下解读后发现,与人的主体性相比,人机交流中的ChatGPT呈现“涌现能力”“类情感生成”“准具身参与”等“类人性”特性,使以神经网络模型、大型语料库和强力算法为底层逻辑的ChatGPT体现出具有“心智”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电视“面对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直接对象化,是“一对一”的过程,“一对一”并非指向参与电视面对面的人的数量,而主要指向电视“面对面”参与者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一对一”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之间的相对,是我和你之间生命交汇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生命的名义—— 一戈熊熊燃烧的烛火,照亮了坎坷的长路九曲;为蹒跚而行的患者踏平荆棘,让痛苦与瘟疫与人类远离。 四年前,有感于SARS期间医护人员的“搏命”不恤,丘树宏在手机上记下了这些句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物的社会生命和文化传记”为理论范式,发现被遮蔽的拍立得相纸作为技术物在商品化的“路径”和去商品化的“偏移”中具有多样的社会生命。拍立得的成片特性与艺术属性是其在数字时代下重新焕发社会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技术怀旧满足了使用者对于过往媒介技术的向往。研究发现,相纸主要具有四个生命阶段。首先,通过技术集成和商品渲染,拍立得相纸“繁衍”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其次,在去商品化的拍照与显影阶段中,相纸成像过程带来了慢体验。再次,拍立得照片因其特质具有了多形态的偏移,可被装饰创作、嵌入空间,并经历再媒介化获得数字生命。最后,拍立得废片改造使相纸生命得以重生,文化意涵发生变化。拍立得相纸作为“媒介物”不仅在数字时代中延展着自身的生命历程,也影响着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照片里“人”的“主体地位”和“人”在新闻摄影中的“主体作用”,是新闻摄影领域的两个“主体”,是研究新闻摄影学的两个基本点。人,是社会的分子。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是生产,人则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除了阶级的属性,还有民族与民族、群体与群体以及先进与落后、文明与粗野、善良与邪恶等差异。阶级的、民族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奋斗目标的差异,构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迸发出千姿百态、性质不同的新闻和新闻事件。因此,人,是大多数新闻和新闻事件的“创造”者。人在“创造”新闻和新闻事件的时候,有时是自觉的(如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有时则是无意识的如毛孩(图一)、老人头上长角现象等。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对立、斗争,不可能都是个别  相似文献   

12.
周澎 《中国出版》2023,(10):60-64
技术不断发展与优化,导致“机器写者”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目前“机器写者”法律地位仍处于争议不断且法律“真空”的状态。“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之本位,技术的智能化程度也无法改变其服务人类的本质。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坚守下,“机器写者”不能也不应作为著作权主体,因而在其运作机理之下,应当拟制实际使用者作为著作权主体。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1,(8)
"智能新闻"是相对"人工新闻"而言的概念。主体性是属人的,不是属物的。人工新闻的生产主体是人主体,主体性自然是指人的主体性;智能新闻的直接生产体是人工智能体(人工智能网络),现象上表现出"拟主体性"。拟人主体性不等于完全的人主体性。人类智能创造了人工智能,人主体创造了人工智能体,这是不可颠倒的客观逻辑。我们可以把"人主体"与"人工技术体"之间的基本演进关系大致描述为:手工技术、机械技术,它们仅仅是人作为人主体的工具;弱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具有类人的一些功能属性,形成一些初步的拟人主体性的特征(拟主体);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与人主体相平行的新主体类型(平行主体),生成强人工智能主体的主体性;超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超越人主体的全新主体(超主体),但这是人主体无法理解的超人主体性。就当前情况看,新闻生产传播处于人机交互、人机协同的开启阶段,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智能与弱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阶段。这是一个人主体依然占据绝对主导支配地位的时代,是人主体依然必须在新闻生产传播中充当各种责任终极主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高允实 《报刊之友》2014,(9):117-119
“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经进入了创造经济价值的领域,传媒影响当下社会文化和塑造主体性。政治、经济的变化和传媒技术环境的转变与其影响力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媒体则塑造了跟电视媒体时代不同的大众主体。传媒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将被动的受众或观众转化成为文化生产积极的参与或表达者,即“集体智慧”、“生产——消费者”和“消费/生产者”。他们在网络世界上通过分享和交流的方式来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并创造自己的文化,但另一方面来说,在各种信息和符号的泛滥中,只能以将碎片化了的信息和符号重组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消费资料库”产生了“解离性”。网络究竟是成为资本的工具,还是成为生产新的力量的工具,都取决于网络主体如何发明突破这“解离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影片《母语》通过现实生活中一对夫妇代孕的经历来反映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困惑问题,也探讨了科技时代中国人的家庭观、婚恋观与价值观。论文界定了代孕事件的性质,指出生命技术研究必须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否则将会是对人类尊严的严重贬损。  相似文献   

16.
“赛博文化”与人类的孤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器用”与“道统”的结合,传播手段一定会“内置”为文化要素;网络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使人类距离“物本”越来越远,因此产生了两种“主体间性”感性孤独将带来感受能力的蜕化,破坏主体的完整存在,影响人的自然质量;网络也会影响人的社会质量,信息崇拜破坏有意义的相对封闭状态,使人类文化失去理性孤独,“速度”将高于“深度”,成为社会智慧主流,包装的文化快餐将更进一步地排挤精致的文化大餐。“文化轴心时代”的学术大师与艺术大师在未来社会很难产生。  相似文献   

17.
生成式AI在知识生产中地位的上升与AIGC版权保护缺失之间的矛盾推动对AI主体地位认识论的范式转变。在“人—机”协同创作中认定AI的主体地位与AIGC的可版权性,有助于对人类认知风险和复杂利益关系进行道德与利益调节。以“人—机”贡献比率为依据、以作品形式与内容为前提、以训练数据合法性为准绳三种方式界定版权,通过技术供给侧与技术使用侧的协商制界定版权分配,有利于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机”协同创作的兴起,进而就建立全链条版权保护体系、生成式AI身份等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开拓AIGC版权的监管与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突出特点。各级各类媒体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了人,报道以人为核心的抗震救灾活动,聚焦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精神情感、人的尊严与荣誉,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和生存权,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通过新闻报道来激发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9.
张丽霞 《新闻窗》2009,(4):30-32
近年来,新闻媒体开始注重在报道内容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新闻的人文关怀已经逐步成为媒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标志,成为媒体品位和格调的一种尺度。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基本内涵的分史睦外延。把“人”作为推动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存;并对其基本社会权利、生命、人格和尊严给予应有的尊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传统人文关怀的内涵核心。人文关怀这一理念被新闻媒体所借鉴和应用,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赵阳 《记者摇篮》2004,(5):12-13
“人文关怀”是近年来新闻传媒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上网搜索,竟得8 万余条。但究其词意,居然发现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连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找不到具体的诠释。综合各家所言,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指的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是围绕着人与人有关的事物,围绕着对人的关怀展开的。我们曾有过不那么看重人的时候, 有过把“人性”、“人道”当成靶子批判的时候。因而,对于提倡“人文关怀”,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曾有文章认为,“人文关怀”这个词用得太滥了,不用也罢。对此, 我不敢苟同。纵观我们的社会现状,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