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代中篇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热”引发的电影改编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在散文热和长篇小说热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执著于反思和先锋探索的中篇小说逐渐从文学的浪峰滑落.第五代导演的中篇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的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在中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希望中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中国电影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种在各种力量间寻求平衡的艺术。以电影《黄土地》为个案,从剧本对原作的改编、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发现“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气质,同时探讨电影在表层、潜层和深层思想表达中的多义与悖论,从而说明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论元四家山水画的写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虽然短暂,但绘画却取得突出的成就,是继五代宋初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高峰。元四家创造了元代绘画的特殊面貌,代表写意山水的最高成就。它选择性的继承了前代的山水图式与理念,并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写意逸格山水表达。他们相承董巨,折中李郭,摒弃了南宋之风,成就了重写意的元代山水绘画风格。元代画家强调意趣、崇尚"心境"的营造,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拓宽了山水绘画的艺术视野,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同五代宋初山水绘画并列的又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特吕弗和阿斯特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响中国改编电影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电影评论界开始更加关注导演的改编影片的艺术个性表达以及艺术技巧创新,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拍摄的许多作品中也能发现作者电影的特征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也推动了作者电影理论对中国导演的巨大影响力,本文从其改编影片赵氏孤儿为切入结合陈凯歌其他作品来研究其对作者电影探索。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和身心投入的情感结构三个层面 ,揭示了第四代电影导演为了思想启蒙、文化反思和人性诉求而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 ;并在对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历史叙述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阐释之后 ,将第四代电影导演诗化历史的独特姿态纳入中国电影文化史的整体框架之中 :在第四代之前的历史表象呈示和第四代之后的历史重构机遇之间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诗化策略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 ,并表现出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 ,为此后中国电影的文化探索矗立了一座不可忽略的丰碑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观念上,新生代导演视拍电影为一种个人化的艺术创造,将电影定位于由真实影像完成的对于时代的记忆,强调电影的现实性与普泛性意义。在审美追求上,新生代电影着力描写社会底层处于文化边缘的小人物的生存世相,展现当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努力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提炼人性的深度。新生代电影还对文化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与思考。在艺术创造上,新生代电影形态以日常性、开放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电影风格则从表现风格到纪实风格;体现了本色现实主义与诗意并存的电影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当中国第五代导演光彩渐隐之际,一批更为年轻,被称为第六代的导演,以其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片断化的感觉风格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多年电影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一拍片就造就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影像魅力远胜于形象魅力”。在其充满“隐喻”的简约电影风格中,我们既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的过人之处,也看到了他们不尽成熟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第五代电影人的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以及《黄土地》的分析,认为"第五代"的电影实验不但体现了一代电影人的现代意识,也是他们作为"革命之子"的言志之作。"第五代"是文革中长成的一代,是"父"的"红卫兵"和为"父"放逐的"俄狄浦斯"———"知识青年",他们注定要在对父的怨恨、背叛与皈依中获得父的精神传承,并通过极端个人化的影像完成集体性的身份表达。虽然以意象造型为核心的影像本体论的形成是中国电影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第五代电影依旧保留着革命时代的文化基因,是介于革命与后革命之间的褐色浪漫主义电影。  相似文献   

10.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却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进行了具有主观性的电影叙事话语创作,在体制中坚持自我的艺术表达和美学观念,很好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完全不一样的个案标本。  相似文献   

11.
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虽然有所谓的代际阻隔,但导演们都从人性的角度来对他人与社会的问题表示关怀。第五代面对历史和市场并存时,并没有选择遗忘,而是选择历史的重新编码,将消费话语与历史的深度杂糅起来,第五代惊人地使用影像唤起人们的记忆缺席,在他们呈现的历史中,并不是一种失语的历史,而是一种人性关怀忠实表达的呈现。当第六代电影涉及到社会控制的一些权力关系机制时,他们以表达人文权力的非透明和固有方式起作用,使得电影意识形态控制合法化,他们的作品暴露了社会话语的禁忌,讲究社会个体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史无法忽视"第六代"的存在。十多年来,第六代在故事主题、叙述手法、拍摄方式、美学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独特的个性风格。与"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更加关注都市场景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使宏大叙事逐步退场,他们以个体化、情绪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纪实性的拍摄风格,正在创造着中国电影的又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无“代”时代。曾经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李玉、娄烨在2012年相继推出电影《白鹿原》、《二次曝光》和《浮城谜事》,三部作品在主题、人物、结构、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导演独特的艺术个性,昭示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何慧 《培训与研究》2009,26(7):20-21,100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所拍摄的许多优秀电影享誉海内外。与同时期的导演相比,没有谁能够像张艺谋那样始终关注中国的女性,在他的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人物画廊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女性的本能需求、执着的信念、悲剧性的抗争三方面对这些女性形象作出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张艺谋的电影。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和身心投入的情感结构三个层面,揭示了第四代电影导演为了思想启蒙,文化反思和人性诉求而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并在对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历史叙述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阐释之后,将第四代电影导演诗化历史的独特姿态纳入中国电影文化中的整体框架之中;在第四代之前的历史表象呈示和第四代之后的历史重构机遇之间,第四代导演的历史诗化策略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并表现出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为此后中国电影的文化探索矗立了一座不可忽略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制过程中,深受传统美学精神影响的编创者格外注重追求电影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电影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抑或镜语的运用,都刻意表现含蓄隽永的韵致,力图以一种以简洁凝练、委婉含蓄的方式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实现言近旨远的艺术表达效果。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含蓄蕴藉的传统美学精神得到优良的传承和艺术的表现,而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也使得影片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7.
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琛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98-101
1980年以来,民俗电影一直是第五代重要的创作题材。从《黄土地》、《红高粱》到《霸王别姬》,第五代电影大都体现为民俗奇观包装的民族寓言。第五代的民俗电影显示了一种别样的现代性景观,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体验的文化镜像,反映了在本土与全球、己域与群域、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范畴间交叉辉映所形成的、具有时空特定性——后革命中国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