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按照几何光学,当没有像差时,光学系统可以理想成像。实际上,光的衍射是客观存在的,像将以一个光斑形式呈现出来。如果两物点靠的很近,就难分辩出有两个物点或两个像点。本文依据瑞利判据探讨像点刚好能够分辩情况  相似文献   

2.
浅谈物和像     
物和像是光学中两个最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学习中,学生常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影响几何光学的学习。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物和像的问题。 一、物和像的相对性 光学中的物和像有着明确的物理意义,与生活中的物像概念不全相同。光学中对像的概念是:自物点发出的光束,经光学系统后仍保持为单心光束,则这个出射光束的顶点称为光学系统对该物点成的像点。由概念可知,(1)通过光学系统才能得到像,并且这个光学  相似文献   

3.
在“透镜成像”一章的教学中,为便于学生对本章涉及问题的掌握和记忆,本文就透镜成像中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一、作图方法1.确定点光源S不在主轴上所成的像 一般选择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光线作图.2确定点光源S在主轴上所成的像 如图1甲所示,利用放在垂直主轴的上方且过S点的物,其像必定在垂直主轴且过S的像S的性质作图.具体作法是:设物SA与主轴垂直,用两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A的像点A′,然后从A′作主轴的垂直线AS,与主轴的交点S′即为物点S的像点,如图1乙所示.图13.确定任意光线经透镜折射…  相似文献   

4.
先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看一看两个互成α角的平面镜间的成像情况:如图1所示,平面镜OM和ON互成α角,物点S与O的连线与平面镜OM成θ角,和平面镜ON成β角,根据平面镜成像性质可知,要使物点S在第一个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1能通过第二个平面镜继续成像,那么第一个像S1必须在第二个平面镜前,且第二个平面镜应处于第一个像的可见区域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薄透镜在近轴条件下的四个特性,给出了两种范围更广泛的轴上物点作图求像法。  相似文献   

6.
丁钢 《物理教师》2006,27(9):13-15
将一个双凸透镜平放于桌面上,这时在透镜上方的灯光下从上往下观察,可能看到灯经镜成的两个像:一个在镜的上方,一个在镜的下方.这两个像是如何形成的?其位置、虚实如何?1形成这两个像的原因图1双凸透镜的两个表面都是球面,对物点P而言,透镜的前表面是一个凸面镜,如图1所示.由物  相似文献   

7.
凸透镜的两个分界点是指凸透镜物距的两个分界点 :f处和 2f处 .它们既是分界点 ,同时又是两个极值点 ,f处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也是放大率m最大的点 ;2f处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也是成实像时 ,物像距离L的最小值点 ,此时m =1 .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凸透镜这两个分界点能使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这一难题得到简便地解决 .一、像的动态变化∵m =|v|u =像长物长,∴在物长不变时 ,m越大则像长越大 .例 1 有一物体从离凸透镜无限远处沿主光轴向光心移动 ,物体经透镜所成的像的变化情况是 (   ) .(A)先变…  相似文献   

8.
高怀勇 《中学理科》2000,(11):54-55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两个方面的对称性:一是光的反射定律中,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②法线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二是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①物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②物到镜的距离与像到镜的距离相等;③物与像上下不变,左右颠倒;④每一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过像点、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对称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几何光学的教学和教研的实践中,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记录下来.遂写成札记.现将其中的几篇集结、整理成文供参考.1 线状物成像作图的一条重要光线物点经透镜成像,物点和像点的关系应满足透镜公式.在物点、透镜被确定后,像点也就被唯一确定,也就是说,物、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物、像的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用透镜成像作图法确定.——对应关系在几何光学作图中的一个重要涵义是:过物点的光线折射后必过像点(包括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像点);过像点的折射线所对应的入射线必过物点.据此,我们想到,如果成像的不是物点,而是一线状物(直线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厚透镜的成像问题,现行教材中均没有给出焦距公式,因此无法直接利用高斯物像公式进行计算.本文将导出厚透镜的焦距公式.1厚透镜的焦点位置我们在此将厚透镜当作一个光学系统,根据像方焦点的特性,跟主光轴平行的平行光人射到厚透镜后最终的像点即为它的像方焦点.设厚透镜的两曲率半径分别为r2和r2,两球面顶点的距离为t,厚透镜的折射率为n,透镜两边的折射率为n1和n2(见图亚).假定物在无穷远处,经厚透镜的两个球面进行两次成像的像点即为它的像方焦点.图1厚透镜的焦点第一次物在无穷远处经球面人成像,原点设在O1点.将S1=…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像关于镜面轴对称,物像左右反向。现在,能否利用平面镜来成倒立的像呢?如图1所示:两个平面镜OO1和OO2镜面互相垂直,OO1与水平面的夹角是45°,把一个物体AB放到平面镜前,此时在这个平面镜系统正前方就看到一个物体A′B′,该像的特点是:像和物体关于O点对称,像是倒立的,而且像对物来说左右不反向。原理分析两个镜子的反射面互相垂直所组成的系统叫做耦镜。一个物体在这种系统中成像个数是三个(图2)。当物体距耦镜较远时,像①和②离镜面也比较远,从而观察者难以看到该两个像,这样我们平视时,…  相似文献   

12.
几何光学中的物和像,包括实物与虚物,实像与虚像。然而,教学实践证明,物像虚实的判断,对于一次成像的情况并不难,但对于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成像情况确实使不少学生为难。如互成直角的两平面镜之间放一物点A,物点A在两平面镜中得到三个像,如图1所示。对平面镜M_1,A_2是实物还是虚物呢?A_3是实像还是虚像呢?再如图2所示的物体AB通过光的虚实,首先要弄  相似文献   

13.
透镜成像作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只要找出透镜成像作图的规律,掌握其实质,便可化难为易.透镜成像作图的要点可概括为:“三线,两点,一对应”.所谓三线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条特殊光线.即:①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透镜的焦点;(或折射线的延长线通过焦点)③通过焦点(或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轴.两点:就是指物点和像点.其意义是: 所有的人射光线必过物点(光线从物点发出), 所有的折射光线必过像点(或延长线过像点).  相似文献   

14.
凸透镜成像时,关于物和像移动方向问题,我们应有两点新的认识:(1)只有当光点与像点始终在同一直线上移动时,且移动方向始终保持一致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先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分析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间的成像情况 :如图 1所示 ,平面镜 OM和 ON互成 α角 ,物点 S与交点 O的连线与平面镜 OM成 θ角 ,与平面镜 ON成 β角 .根据平面镜成像性质可知 ,要使物点 S在第一个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S1能通过第二个平面镜继续成像 ,那么第一个像 S1必须在第二个平面镜前 ,且第二个平面镜应处于第一个像S1的可见区域中 .因此 ,必须使发光点射向第一平面镜的光线的反射光线能够射向第二个镜面并且再次被反射成像 (只要物体在平面镜前 ,我们就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的像 ,但由于物体在平面镜前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平面镜对物的成像问题,利用光学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原理,以及物点和像点的对称性讨论平面镜成完整像的条件及二面角平面镜成完整像的数目.  相似文献   

17.
l.三个特点①光心:透镜的中心,凡通过该点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②焦点:跟王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即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③二倍焦距点: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2.三个关系:①成实像时,物和像分居凸透镜两侧.②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实像时,当u=Zf时,物和像之间的距离d=V最小;当>一Y时,d>V.3.三个推论:①凸透镜成实像时,当U变小时,像和。都变大;当U变大时,像和。都变小.②凸透镜成虚像时,当U变小时,像和。都变小;当u变大时,像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平面镜对物的成像问题,利用光学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原理,以及物点和像点的对称性讨论平面镜成完整像的条件及二面角平面镜成完整像的数目。  相似文献   

19.
像的视场     
像的视场,系观察者通过光学器件所观察到物的完整像的空间范围。本文拟以平面镜和透镜为例,采用作图方法确定像的视场并总结其规律,供同志们教学参考。一、平面镜 1、像点视场如图1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易知物点S的虚像点为S′。又据单一平面镜成像的唯一性可知,由物点S所发出的任意光线,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均应汇交于S′,显然,在二维空间里,观察者的眼睛若在由MM′和NN′两条边界反  相似文献   

20.
夹角为θ的平面镜M和N之间放置一物点P,由反射所成的虚像设为K个,这些像均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像的总数K=[(180°-α)/θ]+[(180°-β)/θ]。当180°/θ为整数时,K个虚像中有两个像重合,故只有K-1个虚像能被看到;当180°/θ不为整数时,K的值既取决于平面镜M和N之间的夹角,还与物点P所放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