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后宫女性人物形象。司马迁对这一类人物的塑造主要集中在《吕太后本纪》和《外戚世家》中。这两篇传记在塑造后宫女性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且对后代的《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关于后宫女性人物传记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勰应是对左思作品进行较全面批评的第一人。他高度肯定了左思的文学才能。不仅指出了其创作的总体风貌 ,而且察觉出了其独特风格特征。认为左思的文学成就突出反映在《三都赋》和《咏史诗》上 ;另外也指出了其创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看来 ,刘勰的批评有的地方有失偏颇或不甚深入。  相似文献   

3.
宋唯唯在打工文学作品《长河边的小兄弟》《家政工》中不仅创造性地运用轻柔明快的"边城"笔调进行书写,而且也成功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含泪的微笑"的氛围。她对打工文学的精神视野也做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即她用"轻逸"美学的理念向人们展现了农民工群体那坚韧不屈的生命形态。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情感既给我们以震撼,也让我们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作家汤婷婷利用"误读"的策略在她的三大代表作《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建构,从而达到她成功书写美国华裔文学、努力实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世界和平的梦想。她的作品备受关注却也引起极大的争议,从而引发了著名的"赵汤论战"。汤婷婷通过有力的反击力证"误读"是她文学书写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化是她得以仰仗的文学创作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张爱玲的开篇之作《天才梦》入手,分析其"张看"与"私语"两类散文的内在特质:以悲剧意识为背景,对世俗人生的珍惜与热爱。无论对往事的回述还是对心灵的审视,都以坦诚的态度书写。是"私语"却超越了自我立场,是"世俗"却又有悲剧的意味。她的都市立场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学审美经验,她为长篇幅的文艺大散文的文体创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引得洛阳纸贵。其实要论文学价值,当推其五言诗为著。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茂先(张华)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左思的五言诗简直可以说是锦绣满目、字字珠玑。《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皎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据刘孝标注此事,左思所咏《招隐诗》当为其“二首之一”中句“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左诗写及雪景,王徽之是在“夜大雪”“四望皎然”的情况下,触景生情,吟咏起左思《招隐诗》的,可见王徽之对左思的《招隐诗》是十分热爱、体会颇深,因而吟咏成诵的。《梁书·昭明太子传》载:“(昭明太子)性爱山水,于玄囿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从这里不但可以看出,昭明太子对左思的《招隐诗》也是热爱并吟咏成诵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她用中国文化材料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将华人及华裔历史真实呈现在主流社会读者面前。其作品《中国佬》可以说是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录的杂烩。作者以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修正美国官方历史,夺回族裔话语权利,实现美国华裔拥有美国的写作目的。历史与文学的互动作用使其作品有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假说谈起,凸显其书写的多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新见《唐故淑妃玉真观女道士杨尊师墓志铭》的详细考释。由于史料有限,之前学界大多认为唐玄宗早年的杨淑妃与肃宗之母元献皇后杨氏是同一人,但墓志的记载否定了这个推测。杨真一出自隋朝贵戚观王杨雄之弟杨士贵一系,这也是唐代前期最重要的外戚家族之一。然而,由于杨真一的叔父杨均身为韦皇后面首且因涉嫌毒杀中宗而被诛,其家族因此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作为罪臣之侄女,杨真一却很快被选为太子良娣,并在玄宗即位的两月之后晋封淑妃。本文推测,她很可能是在当时玄宗与睿宗、太平公主激烈斗争的背景之下,被后者安排到玄宗身边的眼线。正因如此,当玄宗最终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独掌大权之后,就开始清理太平公主安插在后宫之人,面临巨大压力的杨真一最终选择了入道远祸之路。从此以后,她就不仅被玄宗刻意遗忘了,而且最终默默消失于史籍之中。  相似文献   

10.
晋朝的左思用十年间完成了《三都赋》,由原本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有钱者"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洛阳纸贵"这一现象的形成可以看出在左思的自我传播和他人传播之下,《三都赋》得到了有效传播,一时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1.
西晋女文学家左蕖,诗歌、词赋、散文,三者各具特色。诗歌高简质朴,感情真挚,其《啄木鸟》与陶渊明《时运》等作,被后人视为四言诗的代表;词赋则深婉迢递,个性独具,且数量之多,居先唐文学史诸女性作家之冠,并开启了辞赋史上“官怨赋”之先声;散文以宫廷应用体为主,词旨清丽,名播八蕃,影响深远。左棻的文学成就,在先唐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引起当代文学史家们的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12.
"左思风力"的精神内核是儒学价值观和诗教审美准则,西晋中前期的儒学复建、左思世儒家风以及其自身儒学学养,都赋予了左思作品深厚的儒学意蕴。从审美构成的角度来看,"左思风力"至少具有四个特征,即阔大雄健、犀利辛辣、典雅重情、无征不信。  相似文献   

13.
左思的《咏史》八首打破了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的特点,首开以咏史而咏怀的新路。诗作在借咏史以咏怀的过程中,引入了一系列历史名人。作者将这组历史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人生思索,使这组艺术形象既充当倾吐情感的载体和现实批判的工具,又为其开启人生遣怀之门,成为其精神慰藉的主要依靠。  相似文献   

14.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但观今人的研究成果,涉及其思想方面的既少又不够深入,而且对怎样去研究其思想没有创新。本文利用左思流传至今的作品及与其相关的材料,力求对左思的心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以期推荐一种左思思想研究的有效方法或技巧。  相似文献   

15.
远离“建安风骨”传统的西晋太康诗坛,内容渐趋空虚乏味,刻意追求形式美,进而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而寒门出身的左思以自己特有的文学修养,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之上,注重开拓创新;其《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新的艺术高度.左思的一生坎坷艰难,他对人生“志”趣的探索和内心世界“情”的诉说,始终充溢在作者的诗歌中.这种直面现实、勇于追求的精神,使其享有“左思风力”的美誉,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16.
《国语》和《左传》是我国先秦时代两部很有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的著作。二者相比,在思想内容上大体一致,都具有以民为本、崇尚礼仪、揭露暴君丑行和颂扬爱国壮举的思想倾向。在表现形式上基本不同,《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语言风格较为质朴;《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语言风格较有文采。  相似文献   

17.
左思是西晋初的著名作家,其人生历程曲折,思想复杂。在他身上,既有对儒家理想苦苦的追求,也有功成身退的名士风尚和博大胸怀;其满怀济世的希望常与人生失败的无奈和苦闷相伴随。这看似矛盾的对立面却铸就了左思熠熠生辉的完美君子人格。本文从思想和人品两方面入手,力求对左思做概观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左传》之学在六朝时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庾信的作品,对庾信与《左传》的关系及其意义加以疏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西晋太康诗人左思不但重视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更注重创作上的开拓创新。其《咏史诗》八首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尤体现在对传统的突破与艺术的创新方面。文章指出左思这方面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全新地审视和观照历史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境;往古世界与诗人自身遭际之间的象征关系;熔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于一炉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