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谭献的"倚声家杜老"说是当代蒋春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立足文体生态,蒋春霖尊崇词体本色,亦秉承"词祖乐府,与诗同源"的词学主张,将战事民情等宏大主题融入词的题材范围,有力证明了"词能证史"的观点。因此,在词体发展历程中,蒋春霖词律之精通,词风之多样,词境之阔大,词史之价值直能追步杜甫在诗史中的贡献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蒋春霖是晚清著名的词人之一,著有《水云楼词》,有人将其与纳兰容若、项鸿祚并称为清代词人的三大鼎足。而对蒋春霖的评价和研究至今已历时百余年,陈水云先生已在《蒋春霖研究史述略》中对新世纪之前蒋春霖的研究做了详尽的梳理。笔者对新世纪以来蒋春霖的词作、与其他词人的比较、词坛地位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综述,认为其政治活动、与太平天国战争的关系、与淮海词人群的关系、词学交游活动、词的地域特色及其诗创作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蒋春霖的《水云楼词》呈现"汇纳百宗"的集大成特点,词风兼有沉郁、清空、含蓄等风格,与他的词学观念息息相关,远绍《文心雕龙》,近法常州词派。在创作艺术上,蒋春霖更撷采众芳,集诸家所长,主要对杜甫、姜夔、张炎以及花间词、晚唐诗风进行借鉴,于杜甫则因遭际相似,在情感表达和时代性格方面有意无意地趋同,于姜、张则在艺术手法和审美倾向上多所取法,于花间词和晚唐诗则在某些作品的遣词造句角度借鉴化用,蒋春霖将这些前辈的优秀之处熔于一炉,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名家。  相似文献   

4.
蒋春霖是道咸年间的著名词人,他经历了中国典型落难文士的一生。在他的词里,梦描写与梦意象占了主体地位。蒋春霖从一个风流富裕的贵公子沦为"文丐"式的漂泊者,境遇的落差引起了他内心无限的凄苦与惆怅,加之他多愁善感的性格,促使他的《水云楼词》也笼罩了一层消沉之气。而这股消沉之气表现为鹿潭词中强烈的"寻梦"倾向。《水云楼词》中梦意象的成功塑造,有助于形成鹿潭"婉约深至"的词风,也更加突显了蒋春霖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谭献《复堂词话》称誉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此说在近现代词史上影响极大,几成定评。就学术观点而言,“倚声家杜老”说并非空穴来风,是否成立,尚值得深入探究。然而,在阶级斗争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却受到不应有的贬低和曲解,因为他反对太平天国革命。不少学者对蒋春霖“倚声家杜老”一说或武断否定,或淡化回避,对《水云楼词》缺乏细致精微的品鉴。本文将蒋春霖、杜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在比勘他们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推证彼此文学思想、政治立场的潜在联系,进而抉发“倚声家杜老”说的合理内核。并剖析蒋春霖不能配享草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晚清咸同时期泰州地区著名词人蒋春霖所著词集《水云楼词续》,其版本刊刻问题向有疑难未能获解,文章今依据各种旧有及新见资料做出合理推测。  相似文献   

7.
诗味三辨     
"味"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诗学中,其意义都是很丰富的,想要全面解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中的"味"是很难的。本文试从对"哲学之味"与"诗学之味"、诗味与诗之味、"感性之味"与"意蕴之味"三个方面来对诗味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更好的理解"诗的气质"。  相似文献   

8.
张九钺生于文学世家,其诗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之所长,学问与性情兼备,思想内容深厚广博,艺术风格以雄奇豪放为主,尤长于七言歌行,在清代湖湘诗坛独树一帜,成就颇著。  相似文献   

9.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周光体"的魁首.陈衍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作为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但他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并不是同样看重的,受清代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陈衍真正推崇的还是"学人之诗".  相似文献   

10.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1.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该文着眼于研究对象的个人性情和创作技法 ,从“秀夺山骨 ,艳息花胎” ;审美移情与化美为媚 ;炼字、炼意三个方面对清咸同之际大词人蒋春霖的《水云楼词》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刻警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维称"诗佛",诗作禅意盎然,存"思与境偕"之妙。其三首诗典型地显示了禅诗的三重:《过香积寺》观安禅之境、《终南别业》显骋怀之境和《山居秋暝》感至乐之境,诗中安禅向佛、骋怀参佛、入禅悟佛之致可观。  相似文献   

14.
自《月出》始发至南朝,月景实可谓诗情之附庸。月亮在南朝文人的笔下独立出来,在谢灵运为首的山水诗人诗中,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山水之月。然而,此时月诗中月景诗情虽搭配合理,但并未圆融。直至初唐诗坛月诗中,月景诗情方才融为一体。中国的月亮文学在李白手中趋于成熟,他将内心情感融入月中,为我们捧出一轮至情之月。在此之后,月诗更是缤纷多彩、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钟嵘在评论诗文和品第诗人时除有三条经脉即楚辞、雅、风外,另有三条纬线即气、情、文。他从气、情、文三个方面综合评价诗,认为诗应该具有清刚之气,饱含清怨之情,兼有清靡之文,而且这三者应达到和谐完美,达到了和谐完美就是诗之最优。钟嵘认为只有曹植达到了这三者的完美,所以给其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16.
布莱克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画配诗”风格——诗合画境,画隐诗情。他创作的系列诗集被称为“装饰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几首以花为主题的“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诗坛上颇具实力的诗人,郭新民的土地诗是对乡土诗的超越,其诗歌中的土地是人的存在和栖居之所,是思想和精神之源,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忧思,值得我们去认真品评。  相似文献   

18.
项廷纪是清代著名词人,其《忆云词》享誉甚高。谭献认为项鸿祚、纳兰性德与蒋春霖“三家是词人之词”,“二百年中,分鼎三足”,对其评价极高。钱仲联先生选编的《清八大名家词集》,项廷纪也名列其中。一直以来,研究《忆云词》者很少,这与项廷纪的词史地位是不相称的。现依据第一手材料,就项廷纪的家世、生平、著述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对有关文献中的讹误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晚清御史江春霖因不畏强权、直言敢谏而名闻天下。宣统二年弃官归家后,仍胸怀天下、造福乡里。但过往之研究却鲜有从其品性入手者。南开大学图书馆现藏有江春霖书与其子江祖莼之手札十八通,本文即借助于这些珍贵家书,对一代御史的品性及为官之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寿祺是乾嘉间著名的学者兼诗人。渊深厚实的学问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观念皆沾溉其诗歌创作,使其诗体现出学人之诗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用典雅正博综、喜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直至创作了一些“学问诗”。这种学人之诗的创作倾向,营造出一种沉郁典重、恢弘奥博的诗风,使闽派诗风为之一变,影响至近代同光派闽派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