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读《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二期《浅议图书分类法“综合性图书”的立类问题》一文(以下称《浅议》),甚感困惑,进而质疑。在《浅议》起首,作者对“综合性图书”类(以下除引文外,均称之综合类)在列举其二级类目后指出,“正如类名所示,是单纯以综合性图书为内容”的;且断言该类“立类之初,就存在着一个根本缺陷——把综合性图书与有关学科人为地拆开了”;并进而概之曰:“类内过于绝对化地以图书形式作立类标  相似文献   

2.
图书图书,有图有书,自古而然,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正文之前都配有人物绣像即可算做一例。近年的图文书实际上也经历了两个阶段:“为图而文”和“以图配文”阶段。前者的经典之作当推《老照片》,其后继者《红镜头》更是红透了半边天,以后的同类书都纷纷把镜头或图片对准中华大地、五洲寰宇、世界万象,多  相似文献   

3.
浅议图书分类法“综合性图书”的立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性图书”是我国现行几种主要图书分类法的五大部类之一。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辑的《图书分类法初稿》,首创“综合参考”大类。1957年编辑的《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其基本序列定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综合性图书”作为五大  相似文献   

4.
(记者 晓娟)《大腕》、《刮痧》、《壮志凌云》、《吕布与貂禅》,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如今在现代出版社的“梦剧场”系列图书中找到了永恒栖所,与影视互动的图书成为该出版社的一大亮点。 影视互动图书是一种把胶片和立体图象事物转化成用纸制媒介做载体的图书形式,也是一种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转化成无限永恒文字,真正为大众所喜爱并收藏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解放后,我国图书价格体系一直是采用分类印张定价办法,这可能是参照苏联1952年实行的《书籍门类的最高定价办法》,即把书籍分为若干类别,依出版页(即印张)制定定价标准。1956年2月18日我国文化部颁发了《全国杂志、书籍定价标准》,后改为参考标准;1963年又由文化部、科学院颁发了《科学技术书籍和课本定价标准》;“文革”中也颁发过一个图书定价标准;直到1984年11月在调整图书定价中,把图书分为三大类的上限、下限浮动价  相似文献   

6.
为洞悉“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校图书情报学期刊发展重点,推动图书情报学领域深入研究。文章以《大学图书馆学报》与《图书情报知识》为例,利用内容分析法、关键词共现分析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十三五”期间这两本期刊收录文献的研究主题与热点进行比较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注重读者用户群体、聚焦传统图书馆学科领域;《图书情报知识》则更注重信息用户群体、聚焦图书情报学学科新兴领域。“十三五”时期高校图书情报学期刊发展重点是:助力国家文化事业建设;坚守学科传统,创新学科理论;关注信息科学前沿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学数学图书品种繁多,归纳起来不外两种,即专为教师进修提高用书和师生共用的教材、课本以及教学参考书。白国应同志在《图书分类学》“初等数学图书归类方法”中称:“初等数学一类主要是收不超过高中水平的数学著作。所以象《初中数学复习资料》和《高中数学复习提纲》都应入(012;51.2)”①《中图法使用说明》在“G633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类划定收书范围时指出:“除收各种教学法外,还收各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参考资料以及考试复习大纲和试题汇编等”。而编者为中学数学图书归类举例时,同样把《一元二次方程》  相似文献   

8.
刘延章 《图书馆》1989,(2):22-25
我国图书分类法从《仿杜法《(1917年)到《中图法》(1975)已有五十九年的历史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我国的图书分类法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其发展前景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的。关于历史分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编写的《图书分类学》是以“史学界的习惯”来划分我国图书分类法各个历史时期的,即:从《七略》到《四库》为古代图书分类法;从《古越藏书楼书目》到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为近代图书分类法;从《东北法》到《中图法》为现代图书分类法。这种形式主义的分类方法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书籍插图为何“悄然隐退”了■蔚蓝徐康在《前法影录》中这样写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故有“图书”一说。就我国的古版书籍而言,那一幅幅精致细腻的线描插图和与之相得益彰的版式,到今仍为我们图书装帧设计的典范。就现代图书而言,《红岩》、《静静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是由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和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合办的图书情报刊物。《高校图书情报论坛》主要是根据我省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需要创办的。《高校图书情报论坛》紧跟信息时代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提供一块学术研究、交流的园地。本刊设有“图书情报理论研究”、“信息咨询与用户教育”、“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馆长专家论坛”、“读者服务”、“信息技术”、“数字化图书馆论坛”、“探索与交流”等栏目。欢迎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惠赐稿件。为了实现期刊编…  相似文献   

11.
第七届“中国图书奖”评奖揭晓,“邓小平的生平、思想研究丛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海外经济管理运作丛书”等84种图书获此殊荣。由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直接领导并参与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中国图书奖”是全国图书综合性大奖,反映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巨大成就,推动和促进出版事业繁荣,历来受到文化出版界的瞩目,也为广大读者、作者和编者所关注。此届获奖图书,是从全国300多家出版社择优遴选推荐的1992年出版的650  相似文献   

12.
人民交通出版社在抓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狠抓图书质量,确定3月份为“图书质量月”,提出把抓质量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以提高工作质量、图书质量带动其他工作。在今年3月份的“图书质量月”中,出版社成立了由总编辑主持的“质量管理组”;召开了全社动员大会;学习了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制定和完善有关管理质量、书稿质量、印  相似文献   

13.
随着“70后”“80后”年轻家长对儿童培养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传入,低幼儿童(0—6岁)的成长成为众人关心的话题,幼儿教育相关产品市场也日益繁荣。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幼儿教育相关产品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元。
  本期专题立足于低幼图书市场现状,邀请出版人、阅读推广人、低幼教育专家等从多重角度探索低幼图书出版的新道路。其中,《低幼图书出版的现状与分析》是从低幼图书市场现状探讨我国低幼图书出版如何可持续发展;《童书已经开启“服务式”营销时代》《低幼图书推广中的精准营销解析》《重视渠道资源融合,打造低幼营销产业链》是从实战角度探索低幼图书营销策略,营销是一门活的艺术,这些实操案例有着“有法又无定法”的营销魅力;《从引进版童书特点看国外低幼书出版模式》着重分析了国外低幼图书出版特点及模式,为我国低幼图书出版提出新见解。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图法》类分纪实文学图书的思辨刘敬春(广东潮州市谢慧如图书馆)《中图法》第三版没有“纪实文学”类目.据《中国图书情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使用手册》(下称《使用手册》)规定:报告文学包括:纪实文学和史传文学”.因此,通常把纪实文学类图...  相似文献   

15.
《中图法》是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法,分为“简本”、“图书本”(又称“详本”)、“资料本”(又称为“资料法”)、“期刊本”等多种版本,适合于各类型图书情报单位使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95%以上的图书情报单位采用《中图法》。国家标准局于1981年确定,以修订后的的第三版《中图法》作为国家标准试用,并委托《中图法》编委会尽快完成《中图法》三版的修订任务,从而为我国图书文献的统一分类标引创造有利条件。为了尽快完成《中图法》三版的修订工作,编委会在1983~1988年的五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修订意见,并分阶段地进行修订工作。首先,在1983~1984年,编委们先后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分片召开座谈会,共计有56个单位  相似文献   

16.
需要,《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这里所说的“需要”,是指读者对优秀、健康图书的欲望或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社的“市场观念”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三个阶段的变化。最初,出版社传统的经营思想是以生产为中心,市场观念的口号是“发行我出版的图书”。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时扩大销售、推销图书成了出版社的主要任务,市场观念的口号随之变为“让更多的读者购买我出版的图书”。之后,我国图书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同类图书的竞争日益加剧,满足读者需要成了出版社的经营指导思想,市场营销观念随之产生,口号成了“出版读者需要的图书”。综观近几年来发行量较大的图书,不论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包括人们说是完全靠“炒作”而发行500万册的《学习的革命》也都建立在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再看几十年长销不败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更是因为人们的“需要”,才使它们“永葆青春”。可见,“读者的需要”是图书能否畅销、能否销出去而不积压的关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编出读者需要或者非常需要的书呢?一、编辑要“专”不要“杂”这...  相似文献   

17.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18.
一、为促进图书出版工作的繁荣,加强出版界与读者的联系,《出版研究》、《博览群书》、《编辑之友》、《文汇读书周报》、《编辑学刊》、《书讯报》、《中州书林》、《新闻出版报》8家报刊,决定在前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举办“第四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图书的整理保存。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官府藏书处是周朝的“藏室”,传说老子曾任过“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秦(始皇)拨去古文,焚灭诗书”,使正常的图书发展惨遭厄运,造成“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的恶果(《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朝建立后,图书事业很快振兴起来。汉初,丞相萧何攻入咸阳后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高祖刘邦为藏“秦之图籍”,专门在长安未央宫内建造石渠阁、天禄阁及麒麟阁等。(《三辅黄图》)汉武帝时对图书也格外重视,官府不仅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而且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图书机构,史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内有廷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史料》已经发表了李传新同志的《“世界图书”——读者向往的一扇窗》、魏龙泉同志的《也谈“世界图书”前身和出版背景》(以下简称魏文)以及孙艳同志的《关于“世界图书”A、B辑》(以下简称孙文)。这些文章详细地、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图书》及其前身《国际图书通讯》、《进口业务通讯》、“前《国外书讯》”(1958~1960年)、《参考文摘》、《国外科技书讯》和“后《国外书讯》”(1973~1979年9月)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