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画苹果时 ,发现其中一个孩子画了一只方形的苹果 ,便问他 :“你为什么画一个方苹果呢 ?”孩子回答道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 ,他拿来苹果想放在桌子上 ,可一不小心苹果却滚落到了地板上 ,使自己感到很难堪 ,就想 ,要是苹果是方的 ,不就不滚了吗 ?于是就把苹果画成了方的了。”老师听完他的话后 ,微笑着说 :“你想得好 ,祝愿你将来能培育出又大又好的方苹果来。  相似文献   

2.
《母婴世界》2010,(10):78-79
初次采访何园长的时候,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会玩积木吗?"通常对于这些弱智问题我会拒绝回答,但是今天面对的是一家教育集团的老总,我不得不老老实实地答道:"玩过。就是把几块木头搭在一起的那种。可以搭房子、搭宫殿。"何园长笑了,说:"你要听清楚我的问题啊,我问的是你会玩积木吗?"这时我有点晕了,积木不就是一块搭一块吗?横、竖由你决定,搭好不倒就行了。  相似文献   

3.
林萍 《幼儿教育》2003,(1):17-17
区域活动中,阿石拿着卷筒纸芯一会儿敲桌子,一会儿敲地,显得无所事事。这时老师问他:“阿石,你这是在做什么?”“这是望远镜,我正在看。”老师又问:“你在看什么?”“我在看天上的星星。”老师知道他说的是天文望远镜,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你看到的望远镜是这样的吗?”“是放在山上的,我也想做一个。”“好啊!等一会儿让大家都来看一看你的望远镜。”当天的区域讨论就是围绕天文望远镜展开的,有人提议搭建佘山天文台。孩子们沉浸在搭建天文台的兴奋之中。随着望远镜的制作完成,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宇宙,尤其对宇航员的生活十分感兴趣。一开始他们用椅子搭了架航天飞机,三四个人坐在上面,每人手拿望远镜朝四周观望。过了一会儿,只见两个男孩离开座位在“航天飞机”周围跑着,老师问:“你们在干什么?”他们答:“我们在太空中。”老师又问:“在太空中走和在地球上走一样吗?”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知道了宇航员在航天飞机上是怎么吃饭、睡觉的,他们在飞机上和月球上怎么行走,以及到月球上去所需的设备,等等。孩子们的动作表征更丰富细腻了,角色意识也更强了。这天,泽鸿在游戏时把一  相似文献   

4.
倾听幼儿的回答教育情境:这是中班科学活动“哪里在动”的活动片段,活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探究,了解身体的许多部位都会动。活动开始,教师与幼儿玩了“木头人”的游戏,目的是通过“定型”让幼儿体会身体保持不动(僵直)的感觉。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分享活动经验,问:“刚才你一动不动时,身体感觉怎么样?”“感觉自己站得直直的。”教师听了“嗯嗯”了两声,看来这个答案不是教师所期望的。连续问了好几个幼儿,教师眼看幼儿的回答越来越“五花八门”“不得要领”,只好抛出暗示性很强的“是否式”问题:“你们刚才一动不动的时候,身体感觉舒服…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要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还要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提示性问题。小班的幼儿对玩什么怎么玩,在游戏前没有明确的想法,在游戏中他们边玩边想,有时还会出现不知道玩什么的现象。如玩《娃娃家》游戏时,孙玲小朋友手里拿着小锅东张西望。我问她:“你在干什么?”她一个劲地“嗯”,嗯了半天也没说出个什么,我又问她:“你手里拿的小锅是干什么用的?”并随手拿起一条塑料小鱼在她面前  相似文献   

6.
幼儿是那样的可爱、聪明、活泼,他们那细心的观察,天真的话语,是那么让人快乐,令人回味。我和孩子们一起玩摆积木,大家玩得很开心。玩着,玩着,贺昕洁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我在哪里吗?”“你不是在玩玩具吗?”贺昕洁说:“不对,老师你想想。”“我不知道。”“告诉你吧,陈老师,我在你的眼睛里。”看着孩子那惊喜的目光,听着她那稚嫩的声音,我也高兴地对她说:“对呀,贺昕洁的眼睛里有个老师,那就是我,对吗?”“对!”于是,我们又高兴地玩了起来。老师和孩子通过目光的交流,就会建立起丰富的感情,也会让孩子更加喜欢你。我在老…  相似文献   

7.
曹艳 《今日教育》2010,(6):22-23
案例分析:莹莹偶然发现由于裤子掉色,洗衣水变成了红色。这一发现让幼儿的小脑瓜闪现更多的问号:衣服放在水里为什么会变色?胡萝卜放在水里会变成红色吗?红色积木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强烈的好奇心让莹莹产生了要亲自去试一试的想法。可是父母的制止阻碍了她的探索行为,于是出现案例中的情景。这是幼儿在故意捣蛋吗?当然不是。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应该怎样区别对待呢?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我在某幼儿园问一个中班的孩子: “你有好朋友吗?你和谁最要好?”“我和刘×和张××最要好。”他回答。“为什么你和他们俩最要好呢?”我又问。  相似文献   

9.
语丝     
哲学家来到集市上。屠夫问:“你会杀猪吗?”哲学家回答:“不会。”铁匠问:“你会打铁吗?”哲学家答:“不会。”商人问:“你会经商吗?”哲学家说:“不会。”他们又问:“那你会什么?”“我会思想。”众人大笑:“思想值多少钱一斤?”哲学家说:“我不能做你们所能做的事,但能思考你们所不能思考的问题。”说完他便开始思考,众则无语。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一开始,我就亮出第四幅图问幼儿:“桌子椅子上有什么?”“哪来的脚印呢?”我让幼儿自由议论2~3分钟后再回答。幼儿说“是小偷从窗里爬出去踩上的”、“是弟弟关窗户踩上的”、“是弟弟站在桌子椅子上当小海军踩上的”等等,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幼儿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我喜欢玩放大镜,买不起,就用爷爷的老花镜片代替它.放大镜下的蚂蚁像是一条大鱼,而放大镜下的青蛙则像是雄踞一方的庞然大物了.用放大镜还可以取火,可以把一张小纸片燃焦.长大了,我还时常带着爷爷的眼镜片上学,甚至上课时还用它照看书本上的图,这时,数学老师便问我:“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三角形.”我说.“放大镜下的三角形有些什么变化?”老师问我.我说:“放大了.”老师又问:“你能准确地说清楚这种数学现象吗?如果你用的是三倍放大镜,就是说,1厘米长的线段,放在适当的距离,用放大镜去看,就像是3厘米长的线段了.”我立即回答:“…  相似文献   

12.
一位家长告诉我,自己的孩子问题严重。我问孩子具体有哪些问题,这位家长说,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平日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总爱走神,学习又不努力,分析能力差,写作业拖拖拉拉。一天,家长满面愁容地带着孩子来找我,孩子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我问孩子:你觉得自己学习注意力集中吗?孩子很诚实,回答说:不集中。我问:是老师讲得不好吗?孩子摇头:不是。我说:那是为什么?孩子说:因为总想玩东西。我点点头:你上课净想玩什么呀?孩子的回答很出人意料:玩纸片。我有些奇怪:纸片怎么玩呢,你能教教我吗?孩子说:我拿纸片叠飞机。我一听就笑了:你喜欢飞机吗?…  相似文献   

13.
一个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让他伸出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爱情线,这条斜线叫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基点是了解每一个教育对象——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途径虽然很多,与幼儿接触的时间也较长,但如果不会、不注意时时刻刻细心地观察孩子,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孩子,也不可能对孩子作有效的指导。我们常能看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在做什么,就乱下禁令,乱指挥。如有一个孩子在游戏时把两块像老虎钳似的积木夹在自己的两耳上,並自得其乐地把头晃来晃去。老师看到了,问道:“塑料积木是怎么玩的?夹在耳朵上痛不痛?”不等孩子回答就命令说:“快把它拿下来!”孩子不得已慢慢地拿下了夹在耳朵上的积木。然而当老师转身刚走开,他又马上拿起那两块积木重新夹在白己的耳朵上,并摇头晃脑地向两旁“吼、吼”地叫着。原来他正把自己想像成  相似文献   

15.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是R射线的发现者。他有一个学生,做实验很卖力,但不善于思考。据说,有一次卢瑟福走进他领导的实验室,看见这个学生还在做实验,便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也在工作啊!”卢瑟福又问:“早晨你也在工作吗?”学生肯定地回答: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有位朋友带着孩子到我家来玩,我与这位小客人作了简单的谈话:问:小朋友,你在哪个幼儿园呀?答:我在××幼儿园的大班。问:老师教你们画过什么呀?答:画过汽车、小房子、小鸭子、电视机。问:请照我家的电视机画张图画好吗?答:我画不来!问:老师不是教你画过了吗?答:那是照着图样画的!问:桌子上摆的电视机,不是最好的样子吗?答:不!我只会照着画好的样子画!孩子的一番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为啥孩子离开了老师的图样就画不来?这应责怪孩子吗?  相似文献   

17.
问题一、教学程序呈现茫然状态 案例:集体教学活动“水”的教学重点是让幼儿感知水的基本特征.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为看一看.目的是感知水是无色透明的。环节二为玩一玩.目的是感知水是流动的。在这一环节中,一幼儿不小心将积木筐里的积木打翻在水里.幼儿纷纷问:“老师,为什么积木会漂在水里呀?”  相似文献   

18.
班级区角里,有些材料已经放了很久了,幼儿渐渐失去了玩的兴趣。但教师限于各种客观条件,没有太多时间去制作或更换材料。近段时间,我们对区角材料作了小小的改造,帮助幼儿重新找回了玩的兴趣。1更换材料。“水果拼盘”是幼儿以前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区材料,可是拼盘一直就是那几只小盘子,幼儿渐渐失去了兴趣。一次,我们看到了幼儿过生日时留下来的蛋糕底座,便灵机一动:何不把这个作为水果拼盘材料呢?于是,我们把它投放到生活区去,幼儿可喜欢了。2重新组合。小篮子里的积木幼儿已经玩腻了,可是把它放到“建筑工地”上,让幼儿把它和其他材料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20.
像小庆的这种行为大多数是即兴而起的,孩子只是觉得有趣。这类行为有可能导致积极的结果,也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如有一次在结构区活动中,力豪小朋友拿了许多雪花积木到处扔,嘴里还不时伴着欢快的叫声。我没有大声喝止他,而是走过去笑着问:“你玩得好开心呀,能告诉我你玩的是什么吗?”他马上兴奋地说:“我在打水漂。”于是我拿来一只空篮子,说:“现在我想知道你一共打了多少个水漂,该怎么办呢?”他说数,便马上把积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