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何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发展速度最适宜的一种方法。在目前的统计教材中,都是介绍用计算工具或数学用表来计算几何平均数。本文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式出发,利用函数的幕级数展开式,建立了几何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关联表达式,导出了用笔算计算几何平均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平均数的计算,一般来说,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利用平均数,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但是在有一些实际问题中,光考虑普通的平均数不是很科学,还要考虑每部分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起的作用就越大,这时我们可以考虑一组数的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当实际问题中,各项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两者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3.
组中值与序时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计算组中值时,不能不加分析地代用其基本公式,而应该根据变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作具体处理;根据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无论其限定词表示的时间长短,都表示求每个时点的平均数值,只是,已知资料的详略程度不同,需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调和平均数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平均数使用,提出了将调和平均数归入算术平均数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相对数与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两种指标,都是由绝对数派生出来的,是由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之比形成的一种比值,是一个抽象化的数值。而它们的意义有明显的区别,平均指标是对各变量值的平均值,对比的分子、分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而相对数未必都有平均的意义,不具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由于相对数和平均数在统计工作中经常使用,二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不注意很容易用错,一定要注意相对数与平均数的运用。 一、由相对数或平均敷求平均数 1、由相对数求平均数 当变量值是相对数而各变量值的权数不等时,一般应使用加权法求平均数。具备相对数比值的母项资料,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若有比值的子项资料,则用加权调和平均法。只有在变量值的权数相等的情况下,才能用简单算术平均数。  相似文献   

6.
平均数是一种常见的综合指标,根据其研究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一般平均数和序时平均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对平均数的分类、计算等难以掌握的内容,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振华 《陕西教育》2007,(11):26-27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会用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8.
颜志刚 《韶关大学学报》1994,15(4):46-51,64
本文介绍了各种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阐明了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按照社会经济统计学中流行的做法,计算相对数的平均数,要根据掌握资料的不同,有时采用算术平均数法,有时采用调和平均数法。本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损于统计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理论上的混乱;相对数的平均数,实际上既不是算术平均数,也不是调和平均数,而是所平均的相对数本身;计算相对数的平均数的方法可称作自身平均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经常会遇到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平均数的计算和运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文举例介绍生活中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统计平均分析是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方法。在计算上常用的是平均数,在理论上就是期望值。认识平均数才能很好理解期望值,反之,又能理解均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版块的—个基本概念.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却常忽略平均数的特征及其意义.因此,教学“平均数”一课就需立足于学情调查分析,汲取教材给予我们的启示,从“情境创设追求真实性与可靠性”“不同维度切入达成意义建构”“习题多层开发体现统计价值”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从而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感悟其统计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给出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求两函数和或积构成的函数的极值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很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缺乏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本质,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相似文献   

16.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包括统计原理 (前七章 )和国民经济统计两大部分。该门课程内容杂、公式多、令广大考生较为头痛。但若能提纲挈领、抓住主要内容 ,相同或类似之处能有机结合 ,学习起来定能事半功倍。本文仅谈一谈两类平均数的学习。统计原理部分应用平均思想之处比比皆是。最直接使用平均方法的是静态平均数 (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和动态平均数 (第四章 )。在学习这两部分时 ,除了明确两类平均数的不同点 (如 :计算依据不同、所平均的差异不同、说明的一般水平不同 )之外 ,把重点放在两类平均数的相同之外更为重要。从相同之处看 :两…  相似文献   

17.
平均数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相比而青,它要比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众数概念均到初三年级时学习)常用一些,虽然平均数的计算步骤简单明了,但是,有时我们也会误用平均数,下面试举几例,说明几种误用平均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并论证实数和函数的算术平均、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这三种平均数不等式,以及算术、几何与调和平均数不等式的一种推广形式。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先确定一个数量作为标准量,然后把其它的数量与它比较,计算出差值的平均数进行移多补少,从而简便灵活地求出平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