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因循思想的源头应该在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辅",这是道家重视外在道这一哲学运思在实践方法上的自然选择,因循也成为道家实践哲学中的一个最为耀眼的星座;虽然由重视"道"和"法"的程度相异,可以分辨道家和法家,但法家重视"道法"概念本身就充分说明,法家与道家的紧密思想渊源;不仅如此,而且"道"和"法"虽然字义不同,但就它们都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这一点而言,就显示出相同性;也正是这个缘由,因循同样是法家所重视的一个思想,且显示出精密的理论逻辑轨迹,它们既有何谓因循的界定,也有因循始发点的考量,而且有因循内在理由的追问;无论在老子还是法家,因循都是俭约的方法论实践。这对我们面临三大危机而行为实践的方法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子》强调"常道",慎到推重"常法",虽在"常"的坐标上形成联系,但慎到的"以道变法"却使联系变成了差异;《老子》虽然有"法"的词汇的使用,但没有法度意义上的用例;就"官长"而言,老子重在结果上的自然选择,慎到则侧重理性上的营建。文本说明,《老子》不仅不是武内义雄所说的慎到学派的作品,而是在道、道法的视野上,慎到法家的"以道变法"是居于老子道家到黄老道家之间的思想存在,这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陶佳 《培训与研究》2013,(11):59-63
韩非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但其精神却是法家的。在解老以诠法的过程中,韩非论证了法的哲学根基,阐释了法的生成机理、形式特征、运作规律等。同时,韩非解老是为了发挥其法治思想,非真为解老,故而使老子哲学变得更加社会化、法家化。无论是"道"观念的形下学转变,还是"理"概念的提倡,都是韩非以法家精神调和老子哲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老子道家思想研究中,武内义雄认为在老子推重愚民政治这一点上,《老子》来自慎到法家学派之手。但无论是从“愚”所持有的素朴的词义出发,还是从对“民”的行为之方而言,不仅老子思想体现着对民生、民风、民主的关注,在切入点上折射着社会治理实践这一对象上民众和统治者的联系性,而且慎到的思想也无法与愚民政治进行简单的捆绑。换言之,不仅老子道家难与慎到法家进行简单的联系,而且两者根本都不存在愚民的问题。这是对武内义雄道家研究不得不重新分析和确认的。  相似文献   

5.
《管子》中有大量的道家、法家关于"道"和"法"的论述。但不同于一般道家和法家学派的是,《管子》中的许多篇章都采用了"因道全法"的手段,将"道"与"法"两个概念相结合,以道家哲学论证、充实法家政治,为恢复天下秩序和实现齐国君主争霸的目的而出谋划策。这种道法结合的手法为韩非子所发扬,开秦汉之际诸子合流的先河,以便更好地为君主专制服务。  相似文献   

6.
太史公在《史记》中之所以将老、韩合传的根本原因是“韩非之学归本于黄老”,其中表现出了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关系:老子为源,庄、申、韩为流。合传的另一原因在于道、法之间的承变关系,亦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人物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拓展,而这也表现出法家人物“援道入法”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7.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之一,虽然推重法术和追求刑德并用的一面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德则无德”等形上的道德问题,至今仍然缺乏应有的正视。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和是非的纲纪,而且是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本质所在,而它本身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存在;“德”是万物在“道”的轨道上运作实践的价值积淀,是万物德性的外在化;外在化必须在自然无为的轨道上因循万物本性来进行和完成;这样的道德是无名称的,是真正的道德。从这些思想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与儒家思想的区别,而且可以明了与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结,这些对正确认识法家思想的内在本质以及历史的遭遇,无疑将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儒家和道家都有对于道的诠释和体悟。而且它们对于道都作出了许多不同的诠释和理解。这中间可能会有某些相通的地方,当然也会有很多差异的地方存在,它们对于道都给予了许多诠释和理解。不同哲学家给予道的诠释和理解也是不同的,文章分别阐述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和道家的老子、庄子对于道的诠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写老子以及道家思想贯通宇宙与人生的"道"一元论,并通过形上与形下之"道","天道无为"与"道法自然"等老子的重要思想,指出道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征稿启事     
2500年来,道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当代人类在反省自身发展模式和未来命运走向、积极探索解决现代化的内在矛盾之时,老子哲学、道文化日益显示出某种和谐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普世的文化特征,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河南周口鹿邑是老子故里,道文化是这里的地域特色文化,一直以来,我刊一直努力打造这方面的特色栏目。从2009年起,我刊把"道家文化研究"改为"道文化研究"专栏,  相似文献   

11.
关于道家思想的哲学归属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理由是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道家思想认为派生万“有”的是“道”是“”。也有另一种观点,从审美式的认识角度对上述方法提出质疑,主张从思想的方法论的角度反观之,说明在道家思想中尤其在它的创始人老子那里所具有的唯物主义倾向。笔者赞成后者,特撰文以求教于理论界的方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12.
“天下”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天下”主要是指百姓和社会。老子要求统治者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关注百姓的生存,去除自身的私欲。老子天下观最重要的就是天下秩序和治理天下的问题。老子寄希望于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够效法道成为“圣人”,稳定天下秩序,实现万物的自然本性。这一思考对道家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天下是否应当治理。庄子的天下观念展示了对理想秩序的向往、想象和建构,认为天下无需治理,体现了庄子独特的精神追求;黄老道家更加关注国家与百姓,提出了“因循”“审其刑名”等具体的治理原则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道家的黄老学派因"援道入法"而被称为"道法派",然而黄老道家在接受法家思想的同时,并不是对其进行全盘接纳,而是从道家理论体系出发,对其进行改造,以"道生法"的思想替代了法家"法自君出"思想,以"法宽刑缓"的主张替代法家的"严刑峻法"的主张,并引入阴阳学说对法家的"刑德"思想进行合理性论证,从而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无为"思想改造为"因物之所为",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忧患,体现了道家立论方向由天道尊崇到人间关爱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对道家因循思想的研究,至今仍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四经》(即《黄帝四经》)因循思想的研究也不例外,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实。以《四经》因、循等概念为基本素材,本着求实的原则加以具体整理和分析,彰显其思想的特色,以及在道家因循哲学思想的长河里的具体发展脉络,这是总结因循思想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同时,对科学完整地把握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特征,也具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价值意义,尤其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统的情势下,张扬《四经》的因循思想,不仅对突破儒家就是中国文化的做法存在意义,而且对广视域对待古代文化财富,以及在最大的限度上利用所有古代文化资源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滨州学院学报》2022,(3):13-18
司马懿的思想经历了从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转变的过程,这使其成为典型的道兵家人物。追溯其思想本源,包括老子哲学和新黄老哲学,分析其政治军事实践活动,可以看出道家基本思想对兵家人物和兵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冷眼旁观与战略卓见、守弱哲学与隐忍待机、因顺自然与权谋变化、刻薄寡恩与心狠手辣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形成于春秋时期,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道家认为"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记录在《老子》一书中。关于《老子》一书的编纂过程,有不同的意见,但人们普遍认为它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管理谋略是"柔弱之术",而老子的社会目标则是"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18.
武内义雄是日本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思想的最为代表的人物之一,其研究对日本乃至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道家老子的研究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认为《老子》的成书在秦汉之间,明显有法家慎到学派的影响。虽然随着新资料的出土,有些问题已经不攻自破,但研究方法本身仍然值得思考,论文就通过势、君、臣、无事概念的具体分析,来辨明老子和慎到思想关联的一个尝试,意在推动加深老子道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冰媛 《考试周刊》2012,(27):27-27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他的这种"无为"思想,无疑含有积极因素,具有现实意义。他也提出了无为的方法:要顺应从民意,要有自知之明,还要节制私欲。理解老子,理解"无为",应从道入手,只有深刻地理解"法自然"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那饱含思辨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