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封建时期女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四德"内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贵族女性,从她们身上体现出"四德"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的“四德”论是其新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孔子“四德”思想的新诠释、对“四德”形上内涵的新论证和对“四德”的方法论阐发.唐君毅的“四德”论是对传统“四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现代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性本善”思想是孟子“性善说”的核心。“四心”是“性本善”基本内涵,“四德”是“性本善”发展、完善的目标和内容,“人心”是“性本善”发展的中介,“思”是“性本善”被认知和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求诸己”是主体发展“性本善”的主要方式。“性本善”发展为“四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应重视人“性本善”的认知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反求诸己”中持之以恒地践行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伦理学家,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根据善之最高本体的理念论,提出了同善之最高本体相适应的“四德”说,“四德”说是柏拉图伦理学中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对当时和后者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实守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我看来,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四德”建设要求尚属首次,而职业道德作为“四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备受社会关注。而作为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被赋予新的思想和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思想战”是日本对华“总体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日本对青岛实施“思想战”的形成、内容及特点进行了剖析。青岛是一座深受日本影响的城市 ,早在日本对青岛第一次殖民统治时期 ,“思想战”已具雏形 ,及至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 ,适应全面侵华的需要 ,“思想战”正式形成。“思想战”包括宣传侵略理论、控制舆论工具、传播腐糜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四大方面的内容 ,具有长期性、全面性、欺骗性和腐蚀性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型格局不断推进和深化,不免出现受制、自恋于“普世价值”的若干异化.“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已成为当代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英国早期报纸的演进轨迹是世界报业早期发展的“缩影”。从单页形式的报纸雏形“科兰特”到新闻信,从印刷“日记”和新闻书到1665年英国第一份报纸《牛津公报》的出版,再到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报纸,在英国早期报纸的不同发展阶段,报纸的形式、体裁和内容都呈现代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导游”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认为在徐霞客的旅行生涯中,“导游”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徐霞客游记》的记载,从旅行时间、考察内容和线路安排,以崇祯九年为界,将徐霞客的旅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探讨了这两个时期“导游人员”的构成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晚明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地方导游和全程陪同服务的雏形。  相似文献   

11.
凌莹 《初中生辅导》2010,(32):46-48
德格,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角,位于四川省美丽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藏语意为“四德十善”之地,四德指的是世人所谓圆满的四个条件,而十善则是富裕地方的十个条件。德格具备所有的条件,是当之无愧的宝地。  相似文献   

12.
“炎黄子孙”是国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据北魏妇女墓志铭,发现评价北魏妇德常用“六行四德”、“五典七德”,反映北魏重视妇德,是孝文帝改革后儒家纲常礼教成为价值标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强调个人品德建设,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个人品德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具有“自尊自强、宽容礼让、勤劳节俭、孝悌诚敬、文明谦恭”的内在要求;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要不断加强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充分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古书的注释     
一、古注概述 我国对古书的注释工作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古注的雏形已经具备。独立的先秦古注早已亡佚,但在先秦传世文献的正文里,却保留着“传”、“解”、“说”、“记”等古注形式。注释的内容也较丰富,既有对单个词语的诠释,也有对句意章旨的说明。一些常用的古注术语也大体具备,如“谓之”、“之谓”、“曰”、“为”、“言”、“犹”等。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的时期,是文学启蒙的时期。此时许多的青年作家开始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而“问题小说”是现代小说发展的雏形。它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展示现实主义的特性,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简称"四德")教育以生活为本真之源,关注与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性。然而,面对社会转型这种深层的社会变迁,高职院校"四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遮蔽了"四德"教育实效意义。超越"四德"教育困境的方式是进行创新模式改革:促进"四德"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进行回归生活的"四德"教育课程设计,促进"四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素被誉为“大仁大义”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稍后的孟子创立“性善论”,将“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并作了集中的充分的阐述发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孟子的“四德说”,评论者多半简单冠以“地主阶级先验主义道德论”,作具体分析评论的并不多。伦理道德既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如果不只是拘囿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范围内,而把眼光放到世界范围,以别的民族伦理道德作为参照,揭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最欣赏的是弟子颜回的“四德”,即“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相似文献   

20.
一、赋役制度演变历程1.贡赋制度实施: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实施。内容:部落(夏、商时期)或受封的诸侯向国王(周天子)交纳一定的贡赋,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影响:在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到奴隶社会后期,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影响经济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2.相地而衰征实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内容:不论公田与私田,一律“相壤定籍”,依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确定赋税的等级,统一征收赋税。影响:淡化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