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余的话》自问世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多种不同的解读。瞿秋白同志之所以心忧,是因为他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仍关注着党的安危和整个中国革命的前途。他为苏区被毁、革命受挫而心忧,为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而心忧。瞿秋白无办法解决王明路线问题,就只能采用一种委婉的方法,严厉斥责以及深刻检讨自己的方法,来曲折地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2.
在特殊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写成的《多余的话》,反映了瞿秋白是一位机智勇敢、不懈斗争的革命家。同时它作为瞿秋白的自传性文章,可谓是翟秋白对自己革命历史的真实记载和总结。《多余的话》写得精深莫测、隐晦曲折是瞿秋白对敌斗争的艺术反映。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狱中所书《多余的话》能够反映出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所作出的个人兴趣、乃至生命的无畏牺牲。更进一步,对于荣誉的第三重牺牲,是瞿秋白革命精神的独特部分。一切为人民的初衷,革命与责任高于生命以及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革命态度的无产阶级英雄观。深刻体现了瞿秋白一心为革命志业争取主动、争取进步、争取胜利,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4.
《多余的话》:一个共产党人的坦诚表白章秀琴今年是瞿秋白同志就义六十周年。瞿秋白的一生是矛盾坎坷而复杂的,他生于民族忧患之秋,受命于革命危难之际.就义于风华正茂之年。他一生几起几落.历尽人间沧桑。对于他的沉浮.毁誉各异。特别是怎样认识他在生命结束之前留...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同志是20世纪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贵族革命家。他以毕生的革命实践演示了贵族革命的艰巨性,他在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充分表现了其作为贵族革命家的精神特征。求真的革命认同和历史批判意识是其"误会"与"多余"两大情结的精神基质,它雄辩地证明了秋白革命的纯洁性、深刻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英勇就义30多年后,竟因为他的一篇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揪出打倒”,甚至砸碑掘基。直至党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但《多余的话》仍然是个“谜”。虽然今天人们不再说它是什么“叛徒自白书”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至少是瞿秋白的一个污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污点罢?……至于《多余的话》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瞿秋白又为着什么目的而写?这桩近60年的谜案,我们请这位瞿秋白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破译: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是"两头真"的杰出代表,极富个性和价值,集中表现在自我定位、心灵解剖和身份认同上。早年赴俄时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晚年被俘后所写的《多余的话》,就是他献身革命历程一头一尾的真实的内心记录,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散文珍品,而且为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政治、革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更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和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道德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上,他都是一个"多余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时代英雄——的光辉典型。  相似文献   

8.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狱中遗作。其魅力缘自作者不同凡响的一生经历,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早期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强烈暗示力的话语、话语塑形的风格,以及它向世人所展示的瞿秋白的信念、情怀和人格形象。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党建成一个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应该采取怎样的斗争策略等问题,并已触及了对革命队伍中人的价值、尊严问题的思考。《多余的话》是对历史的见证和交代,也是留给后人和未来的。《多余的话》的这些内在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其魅力。  相似文献   

9.
《老年教育》2011,(7):11-11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于福建长汀。据在场目睹者描述:瞿秋白从容镇定地走出长汀中山公园,边走边与同行者谈话。"信步至亭前,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酌自饮,谈笑自若……”“高唱国际歌,酒毕徐步刑场。”他指着一处草坪,微笑着说:“此地很好!”遂盘膝而坐……  相似文献   

10.
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在敌人獄中写的《多余的话》,成了他在“文革”时期被诬为“叛徒”的唯一证据。本文对《多余的话》作了较全面的探索,指出《多余的话》反映瞿秋白“诚实的自我解剖”;表露了他蒙受王明“左”倾错误迫害的内心憤懣;凭《多余的话》把瞿秋白定为“叛徒”纯属子虚烏有。文章还对瞿秋白光辉的一生作了概要的叙述,目的在于使人们彻底认识“文革”时期把瞿秋白诬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恢复名誉和历史地位,是实事求是的,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如何科学地、历史地评价瞿秋白及其《多余的话》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四人帮”搞乱的问题。《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了陈铁健同志题为《重评〈多余的话〉》的文章,对此提出新的见解。一、关于瞿秋白的功过陈铁健同志认为:“瞿秋白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前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对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贡献,他的功绩是为全党所公认的。”尽  相似文献   

13.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武昌期间,他逐步完成了由一个封建旧军官向革命党人的转变。起义前,一方面,黎元洪的身份和个人利益决定了他的态度是要反对革命;另一方面由于他接受过新思想,对革命有种自然的同情。起义中,黎元洪对革命毫无信心,他害怕革命一旦失败,自己将会成为罪魁祸首,因此他拒不担当都督一职。而武昌起义以后,鉴于形势向着革命的方向好转,黎元洪对革命的信心增强,决心投身革命,向革命党人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高潮——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我在市校际教研组的组织下,曾进行了一次讲授这一段历史的观摩教学。我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有几点体会,介绍如下。(一)深入领会教材。我阅读“武昌起义”这节教材后,感到要深透领会这节教材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武昌起义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其中包括:为什么以前的历次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却能迅速得到胜利;领导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的性质和它们与同盟会的关系;武昌起义后为什么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和黎元洪当都督以后中华  相似文献   

15.
窗外,秋风萧萧,秋雨绵绵。案头,一本《多余的话》。心头,思绪万千。蓦地,那个时期的《讨瞿战报》眼前一闪,耳膜里尽是“叛徒的自白书”的怪声恶叫。点燃一支烟。随着亮光出现,怪影恶声消失了。自《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后,几年来,各报刊共发表二十余篇文章,一致认为《多余的话》既没有出卖党和同志,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又没有吹捧国民党,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怎么能说它是“叛徒的自白书”?而且三十年代专门攻击  相似文献   

16.
范盈 《华章》2010,(12)
肖邦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又是民族乐派的开拓者,他所创作的是他最早期的成熟作品,体现了肖邦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整曲以波兰华沙起义为背景,描写出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场景及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对的演奏进行简要分析,便于在演奏时,对该曲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宝芳 《文教资料》2007,(23):132-133
肖邦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以华沙起义为背景而创作的,体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本文对《C小调(革命)练习曲》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读者对该曲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1935年,瞿秋白身陷囹圄,写下《多余的话》,对自我革命者的身份和几年的政治领导生涯进行了"否定"。这部语义错生、背景复杂的作品引发了后世研究者的争论,作品的境遇也几经坎坷。"滑稽剧"是阐释《多余的话》有力的切入点,以此切入,探析出作者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难度的自觉和在中国现代性变革中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政的反省,表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在中国出现危机所进行的反思和寻求中国政治"再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一次在北京坐公交车,看到一个外地男青年拿着北京地图在看。一会儿,他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请问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售票员小姑娘眼皮也没有抬,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话也没错,但是小姑娘接着说了一句多余的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小伙子有涵养,嘻嘻一笑准备下车。旁边一位老大爷对小伙子说:“你再往前坐四站转904路车也能到。”大爷要是说到这里打住就好了,既帮助了小伙子,又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问题是他看不过小姑娘欺负外地人,于是又加了一句批评她:“现在的年轻人啊,没一个有教养…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本文作者林觉民就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