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古今之年、传统现代之变。这种巨大的历史变迁,从中国文学的空间布局看,经历了南移与北归的坎坷历程。所谓南移,就是20世纪前50年,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中心的兴起,改变了原来以北京为中心的传统文学的迁徙路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格局和发展方向。所谓北归,就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后50年,随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北京确立之后,文学中心也随之回归,形成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前50年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围绕北京、上海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学(包括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方向在发展初期吸收了影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者们对影响研究的质疑、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提出、对"文学性的重申"等,都是试图使20世纪中国文学能以对等的姿态进入世界文学的多元格局中,并以自己的独特创造丰富世界文学,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将在不断的质疑与尝试中,寻求自身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现代中国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是杨洪承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新成果。《"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社团与作家群体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5.
多元新思潮的此起彼伏、明暗显隐已然构成了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幅独特的文学图景。作为一股深刻地影响着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建构的潜在文学思潮——古典主义,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敞开并真正地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显然,它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失语",无疑是当下学界所应深自反思与重估的问题,这主要应从以下学术理路轮廓进行介入式的论析:一、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与"重估";二、缘于学术精神内在耦合的结识——梁实秋对白璧德思想的重新发现、秉持与新扬;三、古典主义与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现象。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涵盖、标举甚至昭示着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建构存在的诸多隐而不显的复杂性时代历史问题。因此,极有必要对此作出坚实有力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层审视与宽泛认知,这对人们全面地把握百年现代中国文学的构筑尤具裨益。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以90年代中期为界,唐五代诗僧文学研究可分"单兵作战"和"集团军作战"两个阶段,诗僧及其文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不断深入,然而仍存在着对诗僧文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基本资料不足和研究者学养不足等问题,研究还存在很大的深入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期,由李继凯教授主持完成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正式结项,其结项成果《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被纳入"五色石丛书"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大现代"的文化史、文学史观出发,用"文化创造"这个标尺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价值。著者选取"文化创造"作为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特视角和尺度,彰显了一个全新的阐释体系和一个尚未受到重视的文化视阈。在这个坐标系中,横轴是沿着20世纪时间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年,是中国经济日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全球化"、"市场化'概念频繁出现的年代,是市场经济成为社会背景的年代.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以及文学接受这四个文学思潮的构成因素入手,依据文学思潮的四个侧面评判标准,对这近20年来的文学展开细致分析,提出这近2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思潮为"求索思潮".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的中国市民文学中,"言情文学"一直倍受市民青睐,"鸳鸯蝴蝶派"长盛不衰.20世纪的"言情文学"构建了许多爱情童话,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古代文学中爱情童话表达的爱情至上的思想情感倾向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20世纪"言情文学"还构建了许多的爱情传奇,言情文学家们把一个"情"字做尽了文章,做得婉转曲折,波澜起伏,错综复杂,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左联"到"十七年",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呈现影响扩大趋势,且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转折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苏联文学的光明梦"在中国文学40年代转折时期片面继承与强化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1.
从考察俄罗斯、西方和国内学者关于文学经典的不同见解出发,可以看出重要的问题不仅在于"重读经典",而且还在于重新确认、重新发现经典.是一个这也就涉及"重写文学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里中国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学理论,其原因在于过度引进西方文论,迷信西方文论及受惯性思维误导.要重视中国文论传统和资源,重视20世纪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成果,破除对西方文论的迷信,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沉沦》,《边城》是孤独文本的实验,它们显示了20世纪文学的共同的悲剧性美感特征,又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否定主义文艺学关于孤独的“个体化理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当我们回眸20世纪外国文学时,必须正视“战争与20世纪外国文学”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战争使人的处境变得越来越难以理喻,人们在精神上普遍感到迷惘、痛苦、悲观。人的心理变得更加复杂。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种种困惑人心的问题以完全不同于19世纪传统作家的方式进入了文学。茨威格像20世纪其他许多作家一样,在其作品中很少像传统文学那样直接再现战争场面.主要是表现战争对人心理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所呈现的重要文学现象,自20年代以来,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从文学史研究的具体进展看,“革命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1949年至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这三个阶段,因历时条件不同,研究的问题及重心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现代城市的遭遇始于二十世纪,乡土与城市的对立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北京“市声”为代表意象,通过文本分析,探讨现代作家在北京的种种城市体验。现代作家对市声选择性的描写,体现出他们面对城市时特有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是一种迷惘至绝的精神,意志与理性的死亡,他通过“硬汉子”形象的独特视角逆向强化了此意识,并通过象征手法加以含蓄、深沉的表现,此意识成为影响和贯穿20世纪学大潮的一种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