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暗的心》中主人公马洛的非洲之行是其自我精神探索的过程,作者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马咯的思想成长历程。重构小说的成长胡型。通过对《黑暗的心》情节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以马洛的成长为线索的深层结构,从而有助于读这篇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神话原型理论,分析了《贵妇画像》中的成长原型。小说的结构遵循了成长原型的三大过程,即分离、改变和回归,但美国现代社会的大背景又给小说注入了新的气息。女主人公最终超越了爱默生式的自由,认识到了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相依相存的相对自由,成为社会人格发育完全成熟的成员。  相似文献   

3.
《茫茫黑夜漫游》是当代法国著名作家塞利纳的代表性长篇小说,它以一个医科大学生巴达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其后十多年中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了法国、欧洲、非洲和美国社会奇奇怪怪的现象与各色各样的人物。然而,小说的深刻含义在于它所体现的原型及其象征意义。小说体现的原型有阴影原型、阿尼玛原型和伊阿宋原型。正如荣格曾指出过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原型是同时代人精神上最向往的东西,因此它们代表了时代。这是解读该小说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孙峰 《宜春学院学报》2013,(11):99-102,154
按照族裔来划分的话,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可以归纳为非裔、华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别.在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开始有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类型小说在内涵、思路与方法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厘清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涵盖非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型。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内涵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文章通过对三部代表性作品即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黄女人》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该类型小说的深刻内涵,旨在把握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并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源自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拥有久远的西方渊源,经由古希腊的神话原型,到英国的古典和美国的现代性特征,成长小说的内涵和主要侧重点随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变换。对成长小说的欧洲发展历史作一回顾,进而对美国不同时期的成长小说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由此阐明成长小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杨美玲 《海外英语》2014,(21):223-224
源自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拥有久远的西方渊源,经由古希腊的神话原型,到英国的古典和美国的现代性特征,成长小说的内涵和主要侧重点随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变换。对成长小说的欧洲发展历史作一回顾,进而对美国不同时期的成长小说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由此阐明成长小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以西语裔移民后代的身份创作了《芒果街上的小屋》这部典型的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作品糅合了女性成长小说的基本元素及女性原型,展现了成长于美国移民社区的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梦想和追求,表明她渴望独立和自由,并为追寻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特身份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第五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亚裔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领域里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唐老亚》(DonaldDuk)描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探索和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该小说在文体上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唐老亚》的成长主题、成长领路人和成长仪式进行分析,探讨唐老亚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对美国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非裔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一部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拉尔夫·埃里森也因该小说而名声大噪。《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已经出版之后,当即被誉为经典之作,文学评论界还将其视为二战以来美国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1]。该小说的大获成功为拉尔夫·埃里森本人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学荣誉——美国国家图书奖,从此也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学史上大家的地位。埃里森在该部作品中运用了广泛而丰富的文学、民俗及神话故事,这就使得原型批评理论已经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一个方面。论文从原型的角度出发,解读作品中多重原型,引导读者透视现象中的本质,进而表现人物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成长小说以其充满人文的关怀注视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苦难,尝试在成长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美国成长小说作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展现成长中的主人公的困惑,另一方面注重叙事技巧的使用,包括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话语的儿童声音的运用,内心独白,内心剖析以及心理分析。所有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性,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加拿大蒙作家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儿童形象角度来揭示当“成长”进入儿童小说视野后的面貌。在汤姆和安妮中,成长母题不再单单只是表现一种从天真到经验的过程:在狂迷状态下的生命追求所带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要求,以及由此达到的对爱的终极探寻。从而为成人了解儿童,教育儿童,重返纯真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日本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以俄狄浦斯神话为原型,生动地讲述了十五岁少年寻求成长的过程。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体悟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意图,更能发掘出其中隐含的意义,展现作者对自由、孤独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一部成长小说。小说生动描绘了芝加哥移民社区里西语裔移民群落中一个羞涩而敏感的少女的成长经历,并通过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特有的族裔、阶级及女性视角,展示了一种丰富而具有普遍性的成长体验。成长中感受的耻辱时刻是女主人公成长转折点;成长特有的渴望和梦想是成长的动力;自我身份的审视和认同是脱离童真、融入社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围绕救赎与成长描写了一个少年如何完成救赎,成长为一个男子汉的故事。小说的写作背景、情节、主人公的刻画都体现了成长小说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双重文化色彩等。小说探讨了这些文化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以主人公回归本民族文化向读者揭示出本民族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西方经典神话原型与中国民间故事,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有利的.本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出发,分析美籍华裔男作家赵健秀的代表小说《甘加丁之路》中的神话原型框架,探讨了华裔男性寻找本我文化属性、重塑阳刚形象的过程.展现了美籍华裔作家特殊的成长环境、创作背景与种族记忆交织作用下产生的文本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中蕴含着“成长”这一永恒而深刻的主题,表达了他对处于社会夹缝时期人们精神成长的深刻关怀。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最漫长的旅程》中情节结构以及成长领路人的原型分析,解读主人公里基精神成长路上的困惑和觉醒。  相似文献   

18.
采用题材批评法,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分析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中所具有的成长小说特征,探索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以期证明《紫色》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从而为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为国内外学者对成长小说的研究特别是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中的《中国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描写了四代华人移居美国的经历。小说中的中国神话和传说对于揭示华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思华裔美国人的群体意识和文化处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应用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鬼伴”和“论死亡”两个中国神话传说所包含的仙女/鬼女和牺牲两种原型意象能够揭示《中国佬》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9,(4):70-75
美国非裔女作家杰斯敏·沃德的小说《拯救骨头》荣获201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从表面上看,小说讲述了一个14岁美国非裔少女在父权制度与种族主义双重桎梏下的挣扎与困惑以及她的坎坷成长经历。然而,小说深层的叙事目的在于,作者通过这种叙事设计,试图让主人公在身体叙事的过程中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性,探讨黑人女性的自我救赎与解放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