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禅理诗。其中苏轼的禅理诗创作最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以禅入诗,借诗遣怀"、"以诗说禅,空观自省"、"诗禅融通,随缘自适"等三个方面对苏轼的禅理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文是对伪满洲国时期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的考述,藉此描画伪满洲国时期新诗发展的状貌,之一是探索长诗之"长"的种种可能,之二是寻求抒情小诗的诗形和诗质,形成独特的隐喻和象征秩序,之三是流寓满洲的日本诗人对离散空间中人的命运的诗歌书写。借非常时期的诗歌文本细读,触及那时文人的隐蔽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3.
孝武帝"柏梁台诗"的创作,拉开了君臣联句诗创作的序幕。联句诗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娱乐性的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在艺术风格与结构形式上对汉代"柏梁台诗"有继承也有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魏晋南北朝普通文人创作的加入,使得联句诗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4.
张宗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8-19
孝武帝"柏梁台诗"的创作,拉开了君臣联句诗创作的序幕。联句诗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娱乐性的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在艺术风格与结构形式上对汉代"柏梁台诗"有继承也有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魏晋南北朝普通文人创作的加入,使得联句诗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7.
《清诗别裁集》是乾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沈德潜所编选的一部清代前中期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44位僧人的109首诗歌。由于以下原因,《清诗别裁集》中僧诗的佛学色彩比较淡薄:明清易代之际,部分汉文人逃入禅门,佛学修养不深;沈德潜以儒家"诗教"为旨归的编选目的;《清诗别裁集》"温柔敦厚"的选录标准等。  相似文献   

8.
《关雎》自收入《诗经》以来,历代文人各有不同解读。孔子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汉代儒学家们先有"刺诗说",继而又产生了"美诗说",现代学者们则解读为爱情诗、婚恋诗。一首小诗在两千多年里之所以出现大相径庭的解读,是因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具有不可否认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体系下小订单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单教育由来已久,但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订单式"培养对就业水平的提升能力正逐年下降,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来临时期"订单式"培养显得更加力不从心。"小订单"则以其灵活性等特点,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为以"小订单"的产生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大、小订单的对比,对"小订单"的实施条件等做了分析,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唐燕华 《现代语文》2010,(6):149-150
从"生活——诗(词)人——诗(词)风"三方面对《登高》《声声慢》中"浊酒""淡酒"的意蕴进行解读,并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里的"酒"意象作适当小结。  相似文献   

11.
《毛诗小序》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形成于战国孟子一派学者之手。《诗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将诗政治化、历史化,并由此而建立起以"美刺"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其意义指向在于国家典礼、时世变迁、政治兴衰以及社会风习等方面。在诗的政治目的性意义指向的表述中,《诗序》实际汇集了诗人之意、典礼用诗之意、诗乐之意、采诗或编诗者之意等四方面的意思。故而引起了后人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2.
中西爱情诗亘古不变地演绎着对爱人的的依恋、思念、期盼。当这种盼望变成失望,失望变成绝望,埋怨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怨"——男子对女子的"男怨"与彼"怨"——女子对男子的"闺怨"不尽相同。本文撷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和中国封建社会闺怨诗的些许奇葩,拟从背景、主题、意象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下的怨情和两种怨情所反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束定芳说:"在诗歌中充满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一个隐喻就是一首小诗,而一首长诗就是个巨大的,连续的,持久的隐喻网络。  相似文献   

14.
李蓓蕾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49-51,54
素有"美国的华兹华斯"之称的威廉·布莱恩特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笔触细腻,意象丰富。而年小他30多岁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诗人,凭借机敏的触觉和甜美的抒情,她创作出许多音韵和谐、雅致动人的诗篇。通过对两位诗人的死亡诗在情调变换、抒情对象、意象运用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布莱恩特的死亡诗里,灵魂在愉悦的忧郁中再生;而在罗塞蒂的作品中,自我则在感伤的豁达中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5.
阮章竞在建国后特殊的政治时期完成的童话诗,以"童心""童趣"来赞美真诚、良善的美好品质,既容纳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又承载了他的故园之思、文化乡土之思。童话诗的创作,为作家提供了慰藉灵魂、安顿诗心的精神栖息地,又为他丰富的诗艺美学提供了一个探索的全新空间,具有立体而多元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剑门关,雄险独绝,天下惟奇;剑门诗,逸事如史,叹婉如歌。诗承文化,剑门"歌诗"、"题诗"、"仙诗"、"穷措大诗"等纪事,建构和传承着剑门关文化,与剑门险关交相辉映。解读剑门诗逸事,呈现剑门的纪事文化的独特形态。  相似文献   

17.
生活于金元时期的王重阳及全真七子的杂体诗创作,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别树一帜。全真道教从创始到壮大,一直坚持以诗歌,尤其是杂体诗来宣传教义,使传统的诗歌增添了颂道劝化的功能。概括地说,其杂体诗词,主要用来劝化世人、训导信徒和传授修道心法。在样式上,主要包括藏头拆字诗、数字诗、福唐体、联珠、叠字诗、嵌字诗、复字诗、攒字诗等,各施巧妙,别具智慧。在艺术上,在各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像全真教那样博得文士乐道,并且对文学发生较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了论述。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即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元始五年,王莽征通知《毛诗》等典籍的异能之士,以民间学术校正学官学术,加入"笙诗"的《毛诗》进入官学系统,为人们接受。《毛诗》学者入"笙诗"于《诗经》,除受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启发外,也与人们把经书看作"应时而作"、可以损益的观念有关。从《汉书.儒林传》"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一语来看,入"笙诗"于《诗经》的学者很可能就是徐敖。故《毛诗序》最后完成应该在建平元年至元始五年期间。  相似文献   

19.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风"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先秦"诗骚"中的风意象不仅时代早、数量多,而且特色鲜明,同中有异,分别以其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诗歌中的风意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