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日本学者在当代世界比较文明文化研究中有较突出贡献,文章依据日本该学科的中心观念与历史阶段划分,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的起源、周边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和文艺复兴论等中心观念进行阐释,同时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会的组织活动进行了简要的陈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传统至现代通行的传统文明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取代传统文明观的未来文明观,和重新设计人类未来的文化生活方式,其中主要有生态文明观、和谐文明观与高懿德所提出的物种文明观。物种文明观以为:传统至当代的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未来文明在本质上则是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物种文明”这一概念是对未来文明本质的准确定义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只是探寻和走向未来物种文明形态的中间过渡环节,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未来形态。和谐文明观作为对未来文明观的一种描述诚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未把握未来文明的真正本质,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未来文明观。  相似文献   

3.
刘华 《中国教育》2005,(2):48-49
学者所构造的理想形态的“发现法”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中能够生长吗?指导发现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遭遇的就是“指导学生发现什么”的问题。布鲁纳指出“……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有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简言之,就是指导学生发现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使学生重新体验、经历前人的发现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积极的求知态度。  相似文献   

4.
简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仍处创建阶段,有必要在学科性质问题上形成一些基本认识。本文扼要评析了国外学者关于教育社会学科性质的三种观点,即“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和“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结合对上述三种观点的评析,本文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第二,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相似文献   

5.
2022年11月25日,“第五届桂子山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其主题为“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与会学者的主旨报告涉及译者认知模式、译文审美标准、传播效果评估方法、译史书写、学科构建等多项议题,拓宽了翻译与传播的研究视角,深化了对中国文学传统、世界文明观念的认识。这场学术盛会为中国文学的海外推介贡献了学术力量,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设计水准也在突飞猛进,但中国本土设计的本质因素却渐被设计者遗忘。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自然宇宙观中,“方圆”这一基本形态对中国造型观影响很大,在现代可延展至“方圆”观对中国现代标志图形设计的造型审美与内在的影响。在当下新的设计环境中,要正确认识与发展“方圆”观念,从这种朴素古老观念中重新解读内涵、重构现代视觉,为当下中国现代标志设计提供思维再设计与观念再思考;以期从这种基本形态观念的回归探究中找到中国标志设计的本源与发展路向,使中国标志图形真正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而屹立于世界设计之林。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言学科同大观念有机结合的产物,语言大观念的提出回应了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和英语学科的整合问题。基于“过程的结构”模型对英语学科语言大观念的学理基础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案例依次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析了语言大观念的内在结构。语言大观念对新时代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启示,主要体现在桥接“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的链条缺失,统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辩证关系,以及推动“语言知识”向“语言观念”的知识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犹太人面临着坚持与放弃犹太教的两难选择。开普兰批判了各种犹太教改革方案,提出了“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的观念,主张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把犹太教看作一种文明,将犹太教改造成为既反映犹太传统又体现现代精神的一种文明。他以文明来定位犹太教,体现了文明形态的宗教观,促使人们对犹太教内涵、地位以及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18世纪的德国通过“狂飙突进运动”创造性地提出“文化”的概念并以之与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法创立、延续的“文明”概念相抗衡,有效地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从文化上整合了分裂的日耳曼人,配合了德国经济、政治、军事的崛起,奠定了迄今为止的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本文较全面地对18世纪文化与文明的话语博弈及文化与文明的深层关系作了深入辨析,提出了中国当下有必要借鉴德国18世纪开创文化概念的思路和过程,思考中国如何突破西方主流思想搭建的文明和文化两套话语体系,为当下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观念,以及用什么样的逻辑思路去建构这样的文化观念提供一种历史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发展布局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即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战略布局阶段到“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到“四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中国特色文明形态的确立,经过了酝酿准备期、探索发展期和初步形成期。“四位一体”发展布局与“四位一体”文明形态宏观上是协调统一的,但还存在部分不协调现象。诸如,社会建设没有文明成果与之相对应,生态文明没有裁体与之相联系。建议在发展布局中增加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统一;在文明形态中增加社会文明与社会建设相联系,这就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学术界对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及其著作《历史研究》兴趣不减。汤因比的文明的比较研究方法在西方深受批判.其所具有的历史哲学思想也备受攻击并遭抛弃。他对于中国文明的认识.虽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也非常有局限。理论上.他反对“西方中心论”.但这种观念在其菱中到处充斥。中西方研究者对于他的认识显示出巨大差别.如何挖掘其著作中富于意义的思想运用于我们自己的研究和文明建设,还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行气玉铭》研究者众多。文章从文字考释、年代国别、功用探讨等三方面对诸家研究进行述评,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铭文“ ”中读颠,“ ”读“撤”,“ ”直接释为“本”;其属战国时期的三晋物;其是一件杖首的装饰器物。  相似文献   

14.
要解决比较诗学史上重要课题中国有无史诗,相当重要的是从史诗的定义与所指来囿别区分。由于文学文体的替变,中国史诗逐渐消亡,这与中国文明从古代宗教核心向人文主义观念转型有关。《诗经》中关于英雄大禹的诗歌其实就是中国式的史诗,本文从甲骨文字中的有关记载与诗歌艺术的结合中,认为中国史诗从文体与观念上与西方古代史诗有所不同。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不同文明有自己不同的史诗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了"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论题,本文从这一文献中抽绎出三组对比,以揭示"伪士"所指:以种种不健康的主体态度去接受、操作现代知识的人;进而指明鲁迅的批判如何击中中国这一后发国家在现代化中的困境:"伪士"所操持的种种口号、学说、主义、思想只是"外在于己身"的"半生不熟的名词",由此引导的启蒙是不合法的;最后通过对《伤逝》的解读,来讨论如何通过"抵抗"以避免"伪士"而实现"真的人"。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相似文献   

17.
"周秦文化互补",是指关中特别是指其西府宝鸡市传统文化的主要模式,系"周文化"与"秦文化"的对立统一,今日应以前者为主导。关中"西府"宝鸡市的凤翔"秦文化具有改革开放、自强不息、广纳贤才等品格在文化领域,对秦文化的"焚书坑儒"和霸道,应予反思和批判。周公创设的"仁政",开创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以仁爱、和谐、礼乐、"无逸"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等为价值观念选择的政治-文化模式,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体。西安大都市圈即关中文化建设战略,要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建设与关中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包括应抓住继承发挥源自本地的周公仁政价值观念遗产,并促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转化,关天区这里也有一个"两河流域",指的是泾河和渭河,它们都与关天和西府关系密切。关天地域文化具有"泾仁渭霸"结构.  相似文献   

18.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当前主要有三种文明观:文明冲突论、文明对话论、文明交往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实践中应承认并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和谐和文明相处。人类真正的危险在于各个民族、国家间文明的互不相融,以及由此导致的误解、紧张、冲突乃至战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有赖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的对话、沟通和理解,有赖于文明间的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者季羡林和蒙古国学者Ts.达木丁苏伦在掌握大量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分别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中国和蒙古地区的传入、传播途径、影响以及接受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得出了超越前贤的结论,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季羡林与Ts.达木丁苏伦以其语言的优势,开放的研究视域,动用了多种学问,对多种罗摩故事文本进行了坚实详尽的考证与缜密细致的辨析,以事实为依据,为我们找到并展现出罗摩故事在中国、蒙古地区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