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迫切性,阐述了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即,要围绕更新课程理念、加强课程开发、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强化课程管理来展开。同时说明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指出既要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又要加强制度建设;既要重视课程的开设,也要促进课程的贯通;既要优化课程结构,还要推进课程国际化;既要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更要完善课程评价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共同促进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重视地方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崔海荣 《宁夏教育》2006,(12):20-20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地指出“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了课程与教学的有效实施、人才的培养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新课程改革中,图书馆作为教育设施组成部分,它的功效被重新确认:“是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课程资源保障的地方。”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图书馆应及时抓住机遇,更新办馆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自身在文献保障、设备、网络、人才优势,形成一个良好的课程资源环境,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保障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加强地方课程建没,共同促进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重视地方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中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种种障碍,如师资力量缺乏、活动条件有限等原因造成了综合实践课无法真正落实开展;课程设置目标标准模糊、编写教材的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使地方与学校课程形同虚设等.为了让新课程的目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与社区、单位的团结协作;打破学校界限,开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调整授课时间,落实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联系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人选择,让减负真正名副其实.从而使新课程中的课程设置改革出现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重要的改革之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课改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对新课程不适应、班额过大制约新课程实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加大新课程的宣传力度、建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推广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实施发展性评价等具体对策。此外,还就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要坚持动态性、本位性、开放性、选择性、匹配性等原则,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革;要更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加强培养目标定位;增加独立性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实行"双证制"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中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种种障碍,如师资力量缺乏、活动条件有限等原因造成了综合实践课无法真正落实开展;课程设置目标标准模糊、编写教材的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使地方与学校课程形同虚设等。为了让新课程的目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与社区、单位的团结协作;打破学校界限,开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调整授课时间,落实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联系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人选择,让减负真正名副其实。从而使新课程中的课程设置改革出现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加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促进发展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课程改革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系统推进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尤其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自主安排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和北京市高中课改样本校,我校在课程建设和实施方面进行了创造性探索,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指导体系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改革的深化需要进行文化方面的思考,新课程改革文化与当前的学校文化间存在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学校的内涵与特色发展.明晰学校文化内涵,理解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的意义,探究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校文化建设应明确基本理念;重视不同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学生、课堂学习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主体、动力和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左梦飞 《教师》2014,(13):11-13
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创生的一门课程。它的设置,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加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意义在于:第一,它是课程改革推出的全新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课程史中没有这门课程;第二,它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既突破了分科形态的思想品德课,也重新梳理了原本定位和设计不够清晰的、综合形态的社会课;  相似文献   

13.
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是两大方面:内容与方法。内容是核心,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材是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基本工具,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教材建设在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对课程教材的建设研究,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速课程内容的更新;有助于现代教学观的落实和推广,有效地促进课程改革,进而深化教学改革。高校要加强教材建设中与课程建设和改革相适应的重要举措:教材建设要突出以学生为本;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积极研发优质立体化教材;加强高校自身特色教材的建设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对推动课程改革,还是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意义都是深远的.那么,如何完善新课程教师培训机构职能,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就将成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自2001年开始的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14个年头,回顾来路,新课程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教师整体的课程意识日益提高,学校逐渐重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地方课程量大质优,校本课程异彩纷呈,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的三级课程整体建设顺利推进;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课程管理制度渐成体系并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迎接并适应这种挑战和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应与基础教育对接。本文提出首先要确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制定课程改革方案 ,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指导依据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是落实方案的具体体现 ;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力求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指出:新课程改革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完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完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小学教材审查制度和教材选用监管制度;建立国家和省两级新课程的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摘自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改变小学德育的现状,促进小学德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提高德育课在整个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强基础性德育内容的建设、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开展道德教育、实现德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丰富课程资源,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