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谈及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就技术论技术,更需关注技术背后信息化资源、信息化环境和人的改变。使教育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和拓展,创造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是教育信息化要实现的价值之一。描述这种变化的核心模型由资源、环境和人三个要素构成,可借其阐释教育中资源观、环境观及人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数字校园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将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它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整个校园的生活方式,乃至人们受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字校园的建设是和教育公平的发展一脉相承的。第一代数字校园反映出朴素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应用观,是教育机会均等的诉求与体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化进程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期望,是一种最低水平的教育公平观的体现。第二代数字校园反映出了双重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应用观,是由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引起的。第三代数字校园反映出了新型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应用观,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还处在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中。第三代数字校园,是一种概念,要实现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3.
从电化教育(视听教育)走向信息化教育,隐含着一个前提的变化,即对媒体的看法和认识发生了改变,由电化教育(视听教育)阶段的单一媒体观走向了信息化教育阶段的环境资源观,这意味着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媒体本质的认识、媒体的使用方式、媒体角色(或作用)、媒体对教学(学习)方式的支持、媒体对教学的影响都产生了改变。从单一媒体观到环境资源观的转变,将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重新审视电化教育(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重新审视教学构成的要素观,重新审视信息化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与学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让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进行知识重构。课程材料观是利用网络这一认知工具尽可能多地为学习者提供全面而具体的学习素材,是大课程观、学习化课程观。其基本的立场是以学为本,主要构成是学习者的学习素材包,基本形式是课程目标库、试题及检测库、相关资料库、动画图片等技术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立体化课程的内涵及其特征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成新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4):42-45,64
立体化课程是从课程与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和连续性的整体出发,来考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结果。课程立体化是信息化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趋向,其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形态结构的多元化和课程过程取向的多向度两方面。立体化课程建设不仅是资源开发与教学过程的连续统一,而且是信息文化环境与课程教学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渐进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观要求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改变单一的纸质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在构建语文课程网的过程中,对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学阶段加强环境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高中课程教学计划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等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劳动技术、生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相关的学科中"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环境教育、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在一些学科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必然要走上信息化之路。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可从知识维度、经验维度、文化价值和课程研制等维度实现全方位的整合。整合课程所体现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等特征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具有极大的耦合性,昭示了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整合的后现代主义走向。这为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主体观、文本阅读观、课程内容观和教学设计观等教学理念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观要求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改变单一的纸质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在构建语文课程网的过程中,对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把经济基础作为资源开发的前提,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为好课的标志,这是对新课程倡导的资源观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无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都应该大力倡导简朴、节约的资源观,挖掘和利用身边潜在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杜芳  贺承奎 《湖北教育》2004,(24):40-4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学阶段加强环境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高中课程教学计划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等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劳动技术、生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相关的学科中”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环境教育、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环境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地理课程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是渗透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一崭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时俱进,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的信息化教育改革建议,自此,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被提上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日程。而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要平台,与人工智能教育具有良好的结合契机。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营造智能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哲学视野审视教育技术,其发展变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教育技术的文化变迁涉及到课程观、教师观、现代教育技术观和人的发展观等问题。教育技术的渐进式发展伴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本文立足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技术现象,从文化视角揭示了教育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素质结构组成提出新的要求,善于合作、交流和学习是不断适应和发展的前提。信息化社会、首都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前首都区域教育发展面临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环境。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和教育改革实验区,深受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关怀。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充分挖掘新时期德育内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德育资源观,结合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环境,在德育管理、德育活动设计、德育资源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和德育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安凤琴 《教育与职业》2012,(14):128-129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基础上的文化素质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相关网站的建设是教改项目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文章以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建构文化素质课程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阐述文化素质课程网络平台彰显的特色,体现了教育教学在信息化发展空间中教学人员、资源、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重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学和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是前提,硬件运行环境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核心,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和管理过程有机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途径.必须正确处理好观念与技术、硬件与资源、教学与管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学和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是前提,硬件运行环境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核心,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和管理过程有机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途径,必须正确处理好观念与技术、硬件与资源、教学与管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资源,大学生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包括信息化学校环境中的隐性课程资源与动态生成的隐性课程资源.它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加强物质载体的建设、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开展校园信息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对大学生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当前,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件以及网络学习资源这些概念频繁出现,而且经常使人混淆不清。深入研究发现,这些概念都有其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网络课程又有两种对立统一观点:内容观和活动观。这些概念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其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