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关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问题。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  相似文献   

2.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人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它的文明程度。我们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人们在进行素质教育中容易忽视对“后进生”的素质教育。对“后进生”进行素质教育应着重实施思想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学习技能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创新意识教育,这样可以全面推进“后进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新一代公民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韩龙淑,丁琴芳山大师院省林业学校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步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数学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未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应具备怎样的“数学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正要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扬长补短,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在现代社会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人的高素质必定带来社会的高度文明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副产品,也即所谓的后进牛.那么如何来看待后进生呢?  相似文献   

5.
分析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建构“文理比例适当”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常态化;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人文系列讲座”为辅助载体,创新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刘文 《湖南教育》2006,(4):26-27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在我国教育史上,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苟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央民族大学李耀宗教授一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李老师,您在报上发表了《呼唤考献学》以及您对一些“启名公司”利用《易经》等传统文献敛财的看法。最近,媒体接连传来少年弑母、生母戕婴等咋舌新闻。这些都涉及我们民族的素质问题,请您从传统文化视角,谈谈素质教育。教授:题目太大。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即所谓“文以教化”,包括“文治”和“教化”,是讲以文教施政治民,对民众“素质”文而化之。半个世纪前,我在私塾里受过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而今,又给研究生讲《中国传统文化学》。不妨谈点体会。学生:您先谈谈“素质教育”的意义吧。教授:我认为,从两个文明建设讲,在社会教…  相似文献   

8.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跃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较为稳定的特性。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作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既是人的发展的田要,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发展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按照这一精神,我们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为突破口,开展了“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笔者拟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特性与培育等问题作些肤浅的探索。一、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特性小学教育的全部目标应该是培养将来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也就是素质教育。小学素质教育要向全体儿童提供有…  相似文献   

10.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高中数学新课程加大了素质教育的力度;数学素质是公民妊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本文根据高中数学新教材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提出了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突出数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功能,突出数学的应用功能和应用意识,突出数学的德育功能和文化价值,为基础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进行了有意尝试。  相似文献   

11.
富有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西周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模式,其基本精神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人进行情理兼备的礼乐教化,塑造人和谐的文化心理与完满的“君子”人格。尽管它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注重以塑造情理兼备的“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应是我们的民族教育认真批判继承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并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从“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肩负的神圣文化使命,并具体探讨了“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建构及其培养问题,这一素质建构框架吸收了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旨趣;但把“现代中国人”改为“中国现代人”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突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价值冲突,吸收了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再整合,强调当代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使新旧接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3.
淅川县实验小学作为“全国科普创新示范”学校、“文明学校”、“绿色学校”,以兴校战略开辟素质教育高速公路;凸现课改精神,弘扬学生自主个性;强化特长教育,成就七彩童年,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长是发展备足后劲,而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续写新篇。  相似文献   

14.
单培勇 《教育探索》2003,2(11):88-90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育主体的学习素质观念。因此,以终身学习理论为依据,提出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学习素质”这一概念,对它进行合理界定与全面论证,并将学习素质与素质教育进行比较,人们发现:学习素质观念更能发挥人的主体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表明,它丰富和发展了终身学习思想;运用国民个体素质提高法则的理论,探讨自然人实现超生物性转变,可进一步扩展素质潜能,以全面推进社会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何家宽 《生活教育》2011,(12):80-81
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作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的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柳斌同志曾明确指出:“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由此看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积极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由于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而形成的特殊素质和技能,表现在某一学科上,就成为了一种爱好和特长,如喜欢唱歌,爱好绘画等等。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于良好的公民素质,而加强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培育现代小公民则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古老的"山水文化"蕴藏着宝贵的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教育资源,而我校"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赋予了我们"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山海品质”的灵感。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其中,“发展才是硬道理”——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育“四有”公民等属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著名论断,影响尤为深远。江泽民同志继往开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在2001年提出立论精辟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观点,高度集中地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内涵,体现出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全面继承、深入领会和创造性地发展延伸。  相似文献   

19.
文明行为     
近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举措之一,政府从征集“中国公民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入手,发起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对于那些具体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先进文明的古代文学作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