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知识产权制度是其根本。目前,国家及福建省没有出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从理论层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对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行延伸,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以加强对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确立知识产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框架下,运用具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全面评析该保护模式的优缺点,以期完善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是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基础上,进而对如果直接适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一些障碍进行探讨。最后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构建,重点分析论述我国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法的三种保护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人权原则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生态环境权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最有效的手段是法律。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等制度,以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产权存在较大差异,但寻求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非不可逾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知识产权制度有专利权保护、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商标权保护等模式.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极其广泛,对它的保护依赖干以整个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手段.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人权原则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生态环境权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最有成效的必然是法律手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等制度,以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行政保护为主,这一方式已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客体间的联系,应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很丰富。本文从知识产权的视角,对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提供了知识产权屏障与支持的路径,认为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类别的不同,结合现行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权等具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全方位、立体地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不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差强人意。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属性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从而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论述了国际法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形成,之后分别通过国际环境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知识产权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论证,同时着重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非遗资源目前在开发中存在着法律保护不足的问题.利用知识产权法特有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非遗资源"所有者"的自我保护和传承意识,而非遗资源的智力成果属性使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成为可能;在坚持适度保护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不同的方式对内蒙古非遗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权利之一,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具体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则更显欠缺。厘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阐述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法律保护模式是实施这一手段的重要内容,对于有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和性质特征入手,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确立以行政法为主的公法保护模式为经线,以知识产权法为主的私法保护模式为纬线,国内法与国际法相结合的立体、互补、综合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市场上新兴品牌的崛起往往会导致相应侵权行为,特别是产生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尊重市场竞争秩序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背景下,综合运用已有法律制度抵御相关侵权行为是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非供给不足,问题是地方品牌在实践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制度。构建对地方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首先要树立宏观层面的保护战略,这其中既要依靠政府的指导也需要厂商的主动行为。全面的保护不仅要求从商标专利等方面做到逐一对应,为了达到地方品牌效应最大化,著作权保护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也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应该通过立法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立法确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完善数据库的建设,通过设立基金的形式以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而且对于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用知识产权模式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作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表现,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旅游类型定位的匹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肯定政府及知识界的巨大作用,还要充分认识到民间社会生存的自然秩序,发挥民间百姓的主体性作用,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良好的民间基础,为此,笔者提出民间“基层社区”保护、民间“文化空间保护”、“民间社会保护”三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