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易正春 《职业圈》2012,(34):94-94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脉,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为此,建设既富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立足古老中国大地,又面向多元文化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发展的新文化,是新的发展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韩国人在推广韩国泡菜上所做的努力和坚持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之争,其次从韩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流传于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是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它向人们传递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民间风俗,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至今尚存在于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种古老而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拥有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当代社会城市化的推进,壮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种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与壮族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壮族文化的传承要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文化传承是民族群体的一种自我完善;其次要大力培养年轻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最后在保护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创新,使文化开发和传承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6.
钟溢颖  王林 《文化学刊》2013,(5):99-104
民族地区作为神舟大地上的一方净土,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感,是外界人心目中的"想象共同体",外界人士都希望能够真实的接触那些古老的民族,感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日常生活。但是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各种元素都在缓慢的侵入民族地区,因而民族地区被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轨迹,民族文化也在自身解构重构中又开始新一轮的建构。文章通过对靖西旧州绣球街的个案研究,尝试探讨旅游发展背景下文化重构的特征及驱使民族文化重构的因子。  相似文献   

7.
俞绍宏 《文化学刊》2009,(5):112-115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具有表意特性的汉字是汉民族文化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与汉民族的文化基因息息相关,其字形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基因。解读汉字的民族文化基因不仅是汉字学研究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获得与汉字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也是研究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沈慧 《文化学刊》2013,(2):54-58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法制文明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由于古老的中国具有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相对封闭和长期形成的大国优越感等复杂国情,因此,中国的法文化传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有着土生土长的自生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孕育了中国的法哲学文化传统,也滋养了其内在的人本精神,但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是在中国封建人治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自然会缺少现代人本思想的基本理念,从而很难与法治建设的格调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王贺 《文化学刊》2023,(5):52-55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孕育的近现代时期的革命文化是新时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众的、科学的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今我们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谢小玲 《文化学刊》2015,(3):210-214
通过对社会称呼语系统中的职衔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通用称呼语、姓名称呼语和人称代词称呼语进行对比分析,反映了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异同及我们的社会思想、传统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总结归纳了汉越两个民族社会称呼语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分析两个民族当前社会文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