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构成材料。作为“新写实”文学的重要作家池莉,自1987《烦恼人生》成名以来,其作品创作持续高产,且深受读者喜爱和评论家关注,影视媒体对其作品也格外青睐,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无一例外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这一现象的形成,除了池莉小说文本内容的独特魅力外,与其小说别具一格的语言也密不可分。本文重点通过对池莉小说中复叠这一修辞艺术的分析,探讨其小说语言与众不同之处及池莉在这方面的匠心独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小说或日成长小说启蒙运动时期首先在欧洲的文学舞台上出现,德国是教育小说的诞生地,美国则是这一小说类型最好的继承与创新者.从纵向角度看,教育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从横向角度看,随着各国的文学交流及影响的加强,教育小说受到德、美、法等国作家的青睐,而各国的教育小说在文学表现上存在着显在的通约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词的征引与创作虽然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拟话本小说创作中的叙述策略、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词学观念,以及文体之间互动的一些规律,诸如此类,都是我们从对拟话本小说中词体文学的研究中可以窥见的.  相似文献   

4.
小说在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但我们对小说的要求却也越来越苛刻,在很多时候,阅读的体验是厌倦多于兴奋。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说长篇小说营造出空前繁荣,同时也埋伏着隐忧和危机。影视、网络与大众近了,文学与读者远了,常说的纯文学越来越成为一种高蹈的存在。文学究竟如何生存?该怎样反思我们的文学传统?文学还有多少新的可能性和多大新的空间可供开发?这些已成了每个作家和评论者不能不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篇小说,往往会体现当时的社会历史内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文学家创作出一些反映我们社会,揭露剖析我们的社会环境的作品。西方小说风格多样,在这其中,出现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哥特式小说。分析哥特式小说存在的社会历史内涵,深入了解我们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小说漫谈     
文学能安慰灵魂,挽留生命,使现实生活中无缘接触、体验的东西成为我们生命中幻想,感动的一部分。中国小说偏向趣味性,自清末以来,人们在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接受了现实主义,通过小说对社会进行宣判,宣传新的思想精神;西方强调小说的虚构性,重视小说是否具有阅读性。小说有出名与不出名之分,还有可转述和不可转述之别,但都可带给我们许多人生况味的体会。现在小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出现了消费性小说,实际上这是市场经济还没充分发育的一种现象。但从趣味、休闲的角度去读一些书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武侠、言情,但我们还要读一些更好的作品,使我们在精神情感和体验人生方面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7.
傻子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类特殊形象,他们以其鲜明的特点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人物画廊里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在中国现代以来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许多形态各异、鲜活灵动的傻子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傻子形象有何特点、为何成为许多小说家不约而同的关注焦点、傻子在小说中有何独特作用,本文拟就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小说是与散文、诗歌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它与诗歌散文不同的是有更为完整的情节、故事和人物形象,更具有生动性。与戏曲相比,小说以文字为表现方式,不需要舞台表演,具有阅读欣赏的便利性。小说对读者的文学修养方面的要求更为直观简单,不要多么深厚的文学修养功底。因此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更具有读者优势,比诗歌、散文和戏曲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被更多的普通的读者接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更多的人在读小说,不是更多的人在读诗歌和散文,也不是更多的人在看剧本和戏剧。小说不存在"曲高和寡"。因此我们说重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写好小说,给更为普遍和大数量的读者以健康丰富的文学养料,这是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认定唐宋以前还没有招安小说,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早在先秦的《庄子》中,就有一篇招安小说《盗跖》.《盗跖》不仅具备了小说的所有要素,而且其招安模式与后世招安文学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