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王正廷对中国近代体育的贡献易剑东中国近代体育始终在不安定的环境中发展,它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体育界先辈们辛勤的汗水。袁敦礼、沈嗣良、阮蔚村、董守义等体育家以他们对体育思想和理论的大力宣传及对体育实践活动的积极倡导为今天的体育史研究者所注目。然而,...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理念是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思想中融合提炼出的,以健康观为基础、以生活观为核心、以文化观为先导的,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基本观点。高校体育课程应当树立文化观、建立生活观、坚持健康观。  相似文献   

3.
马凤阁     
马凤阁(1916—),河南南阳人,回族。1935年考入省立开封师范体育专修科,1939年考入国立西北联大师范学院体育系,受到我国著名体育家董守义教授器重,1943年毕业后任社会部重庆社会服务处康乐部总干事兼重庆市体育协进会体育场负责人,继任国立江津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讲师、导师及总务主任,还兼国立成达师范(现民族学院前身)体育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他随董守义教授先是上赴北平,继而又转至南京,此后到上海又被健  相似文献   

4.
四、怀念董守义先生每当我回忆起早期的奥林匹克斗争,我会自然地怀念这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体育家———董守义先生。他是中国第三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但他也是新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最近我在《体育文化导刊》上读到谭华和王玉立的文章《共和国体育史上的1952年》,其中介绍了董守义先生在1952年是如何奉召进京、参与早期的奥林匹克斗争的史实,同时文中也提到我当时负责接待他的情况。我想就从我的切身感受谈谈有幸和董先生交往的前前后后。第一次是晏福民和我到车站去接他。我知道他是解放前旧体…  相似文献   

5.
当代体育价值观的文化哲学阐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体育客体意义的认识.当代体育价值观的嬗变经历了一系列文化转型和观念变迁,蕴含着社会背景、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诸多因素.人文体育思想的渐进,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也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人文意蕴的感知.全面深刻地阐述我国体育价值观从"生物体育观"到"人文体育观"的嬗变过程,剖析其内在合理性,是我国体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在体育价值观的嬗变过程中,探寻新的指引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体育价值观,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育发展提供核心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从应然学力视角对我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体育学力观的含义、时代背景、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研究表明:军事主义学力观强调学校体育为军事服务,突出学校体育内容的军事性,各种儿童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军事内容为主;体质教育学力观强调"体育"即为"身体教育","身体教育"的实质在于"学会健身",体育课程内容要围绕"健身"主题展开;技能教育学力观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身体发展的统一;终身体育学力观强调将"能力"建设作为教学的核心,强调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7.
董守義     
<正> 董守义先生,我国著名的体育社会活动家和体育教育家。一八九五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一○年,十六岁时进入北京附近的通州协和书院学习。董守义自幼酷爱体育运动,尤以篮球为最,各项成绩优异。一九一六年毕业后在天津青年会任干事,专事体育活动。一九二三年,被青年会保送去美国斯普林非尔德学院(春田学院)体育系留学。一九二五年回国后,担任天津青年会体育部主任,并在南开大学任教,在他的指导下,出现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南开五虎”篮球队。一九三○年任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一  相似文献   

8.
潘光旦先生创立了中国近代新人文史观与"位育"思想.先生曾以新人文史观和"位育"思想为理论依据,对民国时期的体育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与分析,视角新颖、立论深刻、意义深远.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以探讨潘光旦先生的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体育文史》1988年第3期刊载了储剑虹先生的一篇短文,称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只办过短期的体育干事训练班,未办过体育专门学校。这个结论是错误的。青年会全国协会办过体育专门学校,不但有当年学员王毅诚先生的回忆及已故董守义先生的日记等为证,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七年,国家体委聘请苏联国家功勋教练员切特林来华主教全国篮球教练员研修班,聘董守义为顾问。在此期间董先生经常看望我们,十分关心学员的学习情况。他的谆谆教诲,至今难忘;回忆当年情景,倍感亲切。董先生是当代体育活动家,中国篮球运动的开拓者,在国内外体坛上享有很高声望。一八九五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郑村一个农民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