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开始向社会主义法治政治迈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入了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正确轨道,从而实现了我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二次跃迁,大大加速了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在这次跃迁中,邓小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就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综合动态过程,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治的政治批判,对于新时代我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法治上赋予了阶级偏私以合法性、民主政治以伪善性、政治解放以不彻底性,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法治的虚伪性、狭隘性和不自由性等缺陷。具体来看,阶级偏私是导致资本主义法治虚伪性的政治根源,资本主义法治作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产物,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政治工具;伪善民主是凸显资本主义法治狭隘性的现实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形式化、民主成分的稀薄化、民主范围的收缩化,揭露了资本主义法治赋予普通大众政治权利的抽象性;政治解放是桎梏资本主义法治自由性主要成因,政治解放境遇中的“自由”背后始终被阶级偏私、政治斗争和个人利益所裹挟,没有达成真正的“人的解放”,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法治陷入应然和实然“二律背反”的悖论中。当前,从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向度系统认识资本主义法治的实质,有助于破除西方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迷障,引导新时代法治现代化实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  相似文献   

4.
人类治理社会的实践智慧表现为政治文明,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是政治合法性的真正基石。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正>"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具有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也关系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青少年阶段是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思想政治课在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确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型政治文化,并推进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但由于政治文化分化和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尚不高等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建设现代化的政治文化,需要加强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建设,批判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完善政治文化社会化渠道,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长本位”、崇尚“礼治”、“权力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越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由家长本位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和子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必备特征 ,建设法治国家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建设法治国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对法治国家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的是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 ,由此孕育出了民主政治、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性主义的文化 ,这些是法治国家形成的政治、文化条件 ;同时 ,法治还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多元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比较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我国的法治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不可预期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仅需要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而且需要由传统社会治理结构过渡到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是有组织、有领导的有序民主。这既要有强有力的集权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又要有民主的办法以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法治来规范社会治理,遏制特权和腐败现象,实现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多元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影响参数和现代化的原动力,政治发展越来越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向上的政治变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变量.对网络社会化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扩大发展中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瑾 《河北教育》2007,(12):9-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报告的第六部分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2.
民主的法制化与法制的民主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始终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从民主、法制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展开了对我国民主的法律化与法制的民主化问题的研究,既肯定了我们在推行民主政治这一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又指出了其间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富有启迪意义和参观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杨麟 《华章》2011,(22)
早在西方殖民主义打乱了黑非洲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前,非洲部族社会就已经有了初级的民主意识."意见一致"和"大树下的民"作为黑非洲各个部落共有的文化传统,在如今的非洲政治生活中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冷战结束后的近30年间,非洲国家受到民主浪潮的影响,尝试对各自国家进行改造,但成果甚微,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将离不开"民主"在非洲政治生活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体现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现在:改革和完善了领导制度,使民主法制化、发展了“法治”;保证了民主制度化,基本上解决了“人治”问题。要正确认识和掌握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反对和克服种种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法治之间具有依存性、契合性,并且在公共领域一开一合,互相融合。民主不是简单的多数,应是法治之下维护个体权力、防止"多数人"暴政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路径方面,需贯彻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民生政治建设,在平稳安定的秩序中有序渐进地推进民主,并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即主要是选举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关注民生,对民主、法治一体同等看待,同时要关注公民选举权,培育公民责任,有秩序有步骤地适时扩大直选范围,建构公共领域,推动和发展协商型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必备特征,建设法治国家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建设法治国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法治国家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由此孕育出了民主政治、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性主义的化,这些是法治国家形成的政治、化条件;同时,法治还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多元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比较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化条件,我国的法治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不可预期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辛亥革命重要的意义在于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实现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通过对古希腊诸多政体形式的具体考察,对法治的定义、对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对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力量制约对于法治的重要性进行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对这些法治思想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于中国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法制建设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告别人治走向法治乃是人类梦寐已久的理想.我国虽然有着数千年的法律文化,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始终未能摆脱人治的传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第一次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标志着法治现代化进程在我国的正式启动,是走向法治社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性一步.  相似文献   

20.
实现现代法治是中国有识之士近百年的追求和梦想.社会上关于“人治”与“法治”的拉锯战一直在进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逐渐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并将法治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肥沃土壤之上,逐步地、分层次地构建现代法治的制度结构与观念体系,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建设民主政治.本文认真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和特征,有助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建设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