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政策上保证了校本课程生长的空间.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月峰瑶族乡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分析了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选择健康生活——初探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宁 《科学教育》2005,11(2):19-2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这引发了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的关注。校本课程又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作为中学的一名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以下就是本人初探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正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应因地制宜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开辟不同的道路,促进学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风格。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中继承优质体艺教育资源,创造性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推进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特色文化得到彰显。一、对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认识与定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  相似文献   

4.
一、校本课开发的准备1.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以人为本。《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从这可以看出:课程管理的开放,必然带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培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青年教师个性的发展,以及创造潜能的发挥,形成学校校本课程特色,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工作平台。2.成立领导小组,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我们成立了的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改革充分肯定了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也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政策上保证了校本课程生长的空间。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月峰瑶族乡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分析了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新的改革征程,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加速了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转方式的改变.本文依据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要求,多角度阐释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此,我校在保证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努力建构适应经济先导区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多学科整合,全方位育人,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校本必修课程:张扬个性,培养能力,"以人为本"的校本选修课程;学校无小事,事事寓教育,润物无声的校本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9.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形成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之一。南宁外国语学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组在充分学习和领会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为突显学校外语特色,积极大胆地进行了如下校本课程开发和实验: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此,学校在保证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努力建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阎智力  商伟 《教育科学》2004,20(5):54-5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针对国家确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任务,阐述了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以及带给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机遇,为当前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荣嵘 《现代教育科学》2012,(6):10-11,116
"以人为本"是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旨在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这就将校本课程开发提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上来。而当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却存在着如下误区:1.把校本课程开发单纯理解为换教材。2.把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同。3.受升学制度、考试制度限制,校本课程开发跟风盛行。4.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尚无如此经历的教师来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其能力与精力局限凸显。  相似文献   

14.
王彦怀 《河北教育》2010,(11):36-37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按照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规定,校本课程规划、设计的权利主体是学校,对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管理承担的职责肯定不适用于校本课程,那么,县级教育部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应承担什么责任、发挥怎样作用呢?  相似文献   

15.
改变原来单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学校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怎样?我们又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呢?  相似文献   

16.
<正>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肯定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第六条中也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校一直以来注重课程文化建设,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一、立足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使得教师的专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权力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关注。本文主要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诠释、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分配、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表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管理。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逐步推进,它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要求"课程改革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1]。在此情境下,我国的课程开发研究掀起了热潮,一些研究已经关注到民族、农村地区的课程开发,如李定仁《西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王鉴的《我国民族教育课程改革及其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这一理念的提出,维护了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鼓励学校办与自己学校学生相匹配的特色教育.因此,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精神、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课题为载体,以教研为平台,全面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一、校本课开发的准备。1.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以人为本:《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巾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从这可以看出:课程管理的开放,必然带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培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青年教师个性的发展以及创造潜能的发挥,形成学校校本课程特色,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