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教育的作用尽人皆知,然而由于历史学科固有的过去性、客观性、复杂性和意识性的特点,使它与受教育者,尤其是中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经验以及关注点有很大的距离。于是中学历史教学长期遭遇尴尬: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笔者通过几年的课改实践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是  相似文献   

2.
历史课程标准有关过程的论述指出“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对这段话,我的理解是,过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既然如此,过程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热情。运用多媒体和图片、实物、时事资源,可以让学生“贴近”历史,使他们对“遥远”的历史感到很“近”,从而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4.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本文认为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历史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联系历史;让学生从社会热点中关注历史;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探寻历史。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什么?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本文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意义是历史的风骨,价值是历史的品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因此,人类必须重视学习和理解历史。  相似文献   

6.
宁文志 《中学文科》2007,(10):102-102
“以诗言志”“以歌咏言”,文史互通,诗史相融,古已有之。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迁。古代诗歌作为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很早就引起史学研究者的注意。而历史教师利用诗歌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则更容易贴近生活.贴近历史实际,也更容易融意于现实之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必空洞地讲解概念,而是用抒情的语调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图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述,学生难以亲身体验。由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人们的思想、文化也会产生变化,这就使得学生有时候对历史难以理解。开发与应用历史遗存资源可以为历史和现实搭起一座桥梁,给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找到现实的依托,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历史,通过学习、实地观察和研究,增加对历史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谯伟 《教学与管理》2007,(9):105-106
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曾经说过:"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未来."卡尔说得更明白:"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该坚持时代性,培养全球视野,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全面体现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由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与事件组成的学科,历史看起来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二是学生对历史有一种隔阂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容易产生误解。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要真正理解历史,读懂历史,“神人”到过去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征.它决定历史教学内容远离现实生活.人们无法再次去经历、去体验,只能凭借过去留下的历史资料去认识、想象。中学历史课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是应该受到学生喜爱的.但现实的历史教学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历史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实际生活存在着距离.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轻视.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历史本身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也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势必要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来评价真实的历史,做到“以史为鉴”,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由于要面对的往往是数百年甚至千年前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即使是近现代史,也因社会环境不同,学生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地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些历史事件,这就衍生了“身边史料”的教学方式,以更贴近学生生活地域、风俗文化的史料,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2.
行走在历史教学的路上,越逼近学教考的终点,大家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就越迫切。那么,哪些问题可称为热点问题呢?我认为热点问题应包含下列内容:一是历史学科的主干核心内容,它是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必备的知识,也是养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知识。如教材所涉及的重要的时间、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等。二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著名史学家卡尔说过,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现实和历史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彼此的沟通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一直吸引着人们去发掘、探究。据说,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叙述过去”“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和“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三种类型,由此而来历史教育功能自然成了“了解过去的事情”“认识今天的现实”“把握未来发  相似文献   

15.
历史高考不完全是考记忆,也不完全是考能力,而是考理解,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将这种理解正确表述出来的能力。如果说对历史的评价应立足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那么对历史的理解则更应该注重现实。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所谓对历史的理解,是指立足于现实对过往历史的认识及思考。因此,我们以“时事背景”引导对现实的观察,以“学科备考”引导对历史的理解,以“模拟演练”引导对历史理解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赵宏儒 《中国教师》2013,(Z1):89-89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内容要适于学生的学习,力图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既有教育意义,又易于学生接受。《历史课程标准》又提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就是说历史课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  相似文献   

17.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能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许多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反映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使本来应该兴趣盎然的历史学科成为学生"最难学的学科",但学生对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相关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由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教材与社会现实的契合点,使历史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增加了社会生活史方面的内容,教师要重视这部分知识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怎样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创设问题情境,做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者;二、认真组织探究,做历史教育的研究者;三、走出课本走向现实,做历史课程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知、求知、创新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把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转变成一种持久而强有力的兴趣和爱好,却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实现.本文从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母;创设问题情境;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历史教学应与现实相结合;利用地方教材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利用“模仿历史、再现历史”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