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尔贡·阿勒玛斯在其《维吾尔人》、《匈奴简史》和《维吾尔古代文学》几本书中,谈到了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并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了历史”。与此同时,在历史著作中常常遇到的“人种”、“种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等观念上,也说了一系列话。这些概念早已解释明确,得到解决。吐尔贡·阿勒玛斯未能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弄明白这些概念,而是混淆了这些概念,或者企图曲解这些概念。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申这些概念。  相似文献   

2.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巴蜀的图腾,有说巴部族图腾是芭苴(即芦苇——川东盛产的芭茅),是蛇,是白虎,是五龙(白龙)……而对蜀部族图腾,则又分出“蚕”说,“杜鹃”说,“鹿蜀”说,“鱼凫”说,“大石”说等。实际上,根据考古材料和对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现存土著部落及中国现存边远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调查报告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氏族部落,历史上都有不可仅有一种图腾(如果承认他们确有图腾信仰的话)。因而,很难将某一动物或植物说成是某一民族或氏族部落的唯一图腾。不过,从古代巴族和蜀族在今四川境内的发展史以及居于古代巴蜀境内(包括云南、贵州、陕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有关原理和史实说明史籍中“杂种”、“杂胡”等称是对“小种”“小胡”的互释,源自游牧社会,并非出于中原农业社会“汉人的华夷之辨观念”。“杂胡”指称也不仅仅是对匈奴各种别部的专名。即是说,凡是沦为部落联盟奴隶政权的任何草原部落或部族(包括后来沦为奴隶部落的匈奴部族)都得称为“小部落”、“小种”或曰“杂种”。所以,作为奴隶部落的“杂种”、“杂胡”的社会地位之卑微是可想而知的,故其弱小的实质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5.
由我校蒙古史研究所林干教授编撰的《匈奴史料汇编》,最近(1989年初)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计73万余字,分装上下两册,书价9.80元。该书分上下两编。其断限:凡正史、别史、文集、汉简及金石中有关匈奴的资料,上起战国,下讫三国为上编;魏晋以后,止于南北朝陈亡(隋统一全国)为下编。上编收录范围,凡汉文典籍中有“匈奴”字样,及虽无“匈奴”字样而其内容为记载匈奴事迹者;“胡”字之意指匈奴者。下编则除有“匈奴”或“胡”字样外,还收录匈奴的别支“屠各”、“铁弗”、  相似文献   

6.
一南北匈奴的分裂和北匈奴的西迁东汉初年,分布在北方边陲的草原部落和部族,一为蒙古高原的匈奴,一为辽河两岸的乌桓、鲜卑,一为甘陇一带的氐、羌。其中以已经进入奴隶制阶段的匈奴最为强大,至于尚在氏族制阶段的乌桓、鲜卑、氐、羌,还不免要受到匈奴势力的威胁,有的还只是匈奴的附庸。匈奴的统治阶级为了增殖自己的财富,经常带领乌桓、鲜卑的武装,向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进行寇掠。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光武初,匈奴  相似文献   

7.
匈奴是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内蒙古草原及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这个民族一开始出现,就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随后又建立了国家,有自己的国君,并控制了大片地城。但这个民族的形成过程,载籍缺如,因此有关族源问题,为历来治匈奴史的学者所注意。林干先生在《匈奴史论文选集》中,把匈奴族源的各家之说做了简要的概括,结语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苗汉彝姓名问题,是苗族关心的一个问题。余学疏识浅,孤陋寡闻,根据“要重视家族史的研究”精神,试就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简称滇东北苗族)的苗汉彝姓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飨苗族,恭请方家指教。 一 苗姓名 苗姓名同氏族有致密关系。 恩格斯说:“氏族制度的前提,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共同生活在纯粹由他们居住的同一地区。”“语言上发生差别时始告完  相似文献   

10.
江苏地区的古氏族部落 ,在相当于中原的夏朝至战国末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财产私有和阶级的出现和发展 ,“三代”时期形成了较多氏国、方国或诸侯国。至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楚三个大诸侯国相继争夺江苏地区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临甘肃、青海、内蒙古,西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北临俄罗斯,西南临阿富汗、巴基斯坦,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是我国西北最远的多民族省区。由于文献资料欠缺,所以对先秦时期该地区的民族和文化鲜有系统研究。余不忖浅陋,试就这个问题作以探讨,抛砖引玉,请教于方家。一、西周中期以前的氏族部落及其文化古文献对新疆地区的记载不如青海,更不如甘肃,“战国诸子”的书籍最远大体都只记述到“西海”(今青海湖或远及以西)。至于原始社会与三代时期新疆地区的社会状况,更是含糊其辞,模糊而茫然,…  相似文献   

12.
民族形成的问题早已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面前。此一问题已不止一次地被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斯达林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九一三)对於此一问题已有天才的阐明。斯大林的著作“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迫切任务”(一九一二),“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一九二九)最後还有“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九五○)是研究此一问题的几个最重要的阶段。可是我们应当注意,我们的历史科学,尤其是中古史学,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此一问题的非常重要性,可是对於此一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的。同时,此一问题的研究却愈来愈有必要。关於民族形成的问题,关於由氏族到部落、由部落到部族、由部族到民族的人们共同性(不仅是共同语言)中逐渐发展的问题,在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准备  相似文献   

13.
部落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部落是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集团。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的社会经济单位;部落则是由共同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结合而成,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和习惯。恩格斯指出:“氏族一...  相似文献   

14.
“幻方”与“数阵”是中华古文化的象征.相传在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领袖伏羲时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神龟出自济水,背负“洛书”的神话.这是我国最早的“幻方”(如图1、2)。  相似文献   

15.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16.
理解《诗经》中“二南”和“以雅以南”的关键,是明确其中“南”字(词)的确切含义。文章的结论是,“南”字本为“有南氏”族徽性质的符号,指代“有南氏”之氏族、部落或方国。“二南”,从地理上来说,乃指附属于“周公”的“南(国)”和附属于“召公”的“南(国)”;从作为《诗经》中二“国风”之名来说,则是指从附属于“周公”之“南国”和附属“召公”之“南国”采集而来的民歌(乐)。因为“南”族本是“夏”朝分封的分支,“南”地或“南国”本是“南”氏族、部落或方国的领地,作为音乐的“南”亦本是“夏”乐(“雅”乐)的一支,所以“南”(乐)就既是“夏”乐,也是“雅”乐(“南”既是“雅”乐又区别于“雅”乐)——“以雅以南”乃是既演奏夏人或周人的中央或官方的“雅”乐,也演奏同属于夏后氏姒姓的“有南氏”或“南国”的地方音乐。  相似文献   

17.
古代,将居住在南方的人,泛称为“蛮族”。而南方各族中亦包括“黎族”人。据说有“九黎族”。所谓“九黎族”,就是当时有九个部落,都是“黎族”人。相传这九个比较大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里又有九个兄弟氏族,总共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蚩尤就是“九黎族”的首领。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的“九黎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部落。他们比较早地进入中原地区,由于这个地区土地肥沃,非常适于种植和发展农业。所以,成为古代强大部落族之间互相争夺之地。古代,将居住在西方的人,泛称之为“戎族”。  相似文献   

18.
我的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史 (周到隋唐 )、汉唐佛教寺院经济和汉唐兵制三个领域 ,用力最多的是中国社会史。 2 0世纪 30年代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 ,提出了魏晋之际 (或汉魏之际 )封建说 ,后来 ,不断丰富、发展 ,到今天还在坚持。此外 ,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其他一些重大问题 ,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 :殷周时代 (盘庚到春秋 )是氏族部落向国家的过渡阶段 ,可称为部落国家或早期国家 ;战国秦汉时期是古代社会 ,是城市支配农村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是自然经济、依附关系和户口分割 ,等等。在近 70年的学术生涯里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 :宏观、微观并重 ,理论、材料并重  相似文献   

19.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期,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100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包括王族、诸舅族和百工三个等级。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因此,百姓与黎民,也就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才…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称于世的民族。大约170万年前,我国便进入了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原始社会。据《吕氏春秋·持君览》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这里所描述的“太古”时代,就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那时无阶级压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当原始社会进入到一定阶段时,氏族制确立了。当氏族制发展至一定阶段时,若干互相通婚的氏族,组成部落。为了扩大奴隶、则富和领地,氏族部落之间发生频繁战争。在战争中一些利害与共的部落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并决定重大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