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网球天地》2011,(8):4-5
李娜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一路过关斩将,捧起了女子单打的冠军奖杯,让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罗兰·加洛斯的赛场上冉冉升起。对中国体育来说,这是运动项目结构在国际体坛的升级,是中国竞技体育在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对广大体育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和激励。  相似文献   

2.
李海良 《网球》2011,(11):122-123
2011年,对于中国网球运动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随着中国网坛一姐李娜摘得法网桂冠,并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第一人,网球运动开始在中国厚积薄发。而这一年,对于立志成为中国网球服饰第一品牌的鸿星尔克来说,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伴随着签约球星佩兹斯齐内尔闪耀美网男双冠军奖台、成为ATPl000大师赛上领先于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的首位荣誉赞助商、成功携手世界网坛顶级赛事。  相似文献   

3.
彭帅要单飞,李娜炮轰国家队,2005年的岁末对中国网球来说带着寒雨冷风的味道。虽然中国网球近几年的进步让我们刮目相看,但是这样的新闻还是让他们一时间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一波“中国网球到底是继续走举国体制,还是走纯职业化道路”的讨论进行得热火朝天。而这也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体育长期以来在运动员培养和管理体制上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深泽 《网球天地》2014,(1):98-98
2013年中国网球公开赛期间,举行了由中网组委会、北京市体育局、WTA联合主办的题为“网球让城市更美好”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网球高峰论坛。论坛上,奥美体育营销总监强炜在介绍中国网球运动产业现状及趋势时指出,越来越多的体育社团成为推动中国网球人口增长的主力军,他还特意点到了中央国家机关网球协会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夏季攻略     
邱友益 《网球》2011,(6):100-101
夏季是网球运动的黄金季节。在四大满贯中,三个都是在盛夏进行。法网和温网在五六月问举行,澳网在一月份底进行,当时也正值南半球的夏季。但是对于业余网球爱好者来说,炎炎夏日总会让他们谈“热”色变,许多人因为酷暑难耐而暂时中断网球运动。其实,按照下列这些方法,你就可以在酷暑中.同样去享受网球运动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刘彤 《网球》2014,(4):78-81
对于很多没有走上职业网球道路的青少年球员来说,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进入一所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就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目前中国高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分为单独招生和普通招生,网球也不例外。单招是针对专业运动员或具有专业运动员水平考生设立的体育生高考种类,仅限运动训练及民族传统(武术、散打等)两个专业。简而言之,如果你是一个具备网球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与短式网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我国引进了短式网球。国际上把短式网球称之为“迷你网球”(miniTennis)。实际上就是小网球。它起源于70年代后期的瑞典。至今已在国际上广为流传。这种短式网球在国际上通常作为网球运动科学训练体系中的启蒙训练手段。它主要是在小学校的少年儿童人群中普及、推广。对5~12岁的小学生们来说 ,最适宜参加这项运动。1996年 ,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了《关于在全国推广和开展短式网球运动有关规定》的通知 ,短式网球正式在我国普及与推广。根据中国的国情 ,短式网球又纳入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  相似文献   

8.
2001 年,是一个新世纪的“序幕”年。但对于在 探索中努力前行的中国网球来说,2001年 是一个承前启后、脚踏实地的年份。对于如何在总结过去一年工作得失的基础上开展新一年工作,国家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已精心打好了“谱子”,就等着认真“操练”见实效了。 国家队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实力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通过辛勤努力来到奥运赛场的中国三位女将——易景茜、李婷、李娜以第一轮落败的战绩结束了大家寄予厚望的“奥运征程”,让人颇感惋惜和失落。对于奥运会比赛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网球管理中心…  相似文献   

9.
奥运中国印     
本刊上期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奥运网球第一人李德鹏在洛杉矶的神奇旅途,那仅仅是一个开始,1988年,网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网球从此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征程。"只要参加了就是胜利,"在1992年和1996年连续两届奥运会上,中国网球队都用这样的心态走上了赛场,他们从来没有梦想过有一天他们也会夺得金牌,也会让国旗为他们升起。他们大多数时刻都在第一轮被淘汰,然后微笑着离开,网球那时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另外一种肢体语言,拿现在的话来说,那是一个太过陌生的"文化圈子"。他们想尽理由安慰自己的失利,然而,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信念在挣扎:"我不服!"乒乓球、羽毛球,这和网球同样是执拍项目,却已经在奥运会取得了太多的辉煌成就,它们已经升华为中国的运动图腾,而网球直到2004年雅典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起点。但我们只要仔细寻找2004年之前的故事,就会发现李婷和孙甜甜并不是一个纯粹偶然的奇迹,那个起点也并非横空而来,李芳、易景茜、唐敏,甚至更早时期的李心意,她们都四年一度地在奥运会的第一轮或者第二轮就倒下,然后又年复一年发起着无望的冲击,而这种冲击,最后却构成了中国网球的精神传承,也最后成了新一代人不断向前推进的起跑线。中国网球的管理层也慢慢预知着,总有一天,有人会从这些失败中站起。在那奥运网球上烙下的中国印,永远有它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刘彤 《网球》2013,(8):90-91
张军慧说他走入网球这个领域是在2004年的3月,那会儿的他还是网球圈的新兵,对网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他原来是新闻单位出身,搞过教育也做过培训和人力资源,虽然喜欢体育热爱运动,但以前从来没打过网球,对于网球的认识也仅限于知道四大满贯,知道费德勒、萨芬、大小威廉姆斯这些明星,甚至在来到中网公司的初期,他都感觉这只是一项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球的魅力逐渐显现出来。张军慧也开始被这项运动打动,他惊叹子网球文化的深厚,也被球员们的个性所吸引,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几次去大满贯考察,这也让他对网球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甚至觉得,网球在某种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网球运动的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普及率低、发展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竞技体育更是由"旁观者"、"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倡导者"、"主持人"等角色,而网球运动更是在2004年至2008年间取得了"三级跳"式的发展。在其不断突破过程中,竞技网球的特异性始终冲击着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从国际环境下的职业联赛到我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在训练角度上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当今世界优秀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大都打破了传统大周期训练安排定式,形成新的周期形态与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网球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一百多年来一雅运动的象征.在欧美国家颇为盛行。而在中国.这项运动普及性并不强。如何从青少年开始抓起.一直是中国网球面临的难题。2004-2013年,“李宁王子”杯国际青少年网球排名赛已经跨过了10个年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作为一直走在国内前列的青少年网球品牌赛事,“李宁王子”杯在10年间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相似文献   

13.
教育和体育在中国分属两个体系,让网球运动走进校园,不单单是体育的问题,还有诸多教育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日前,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专程派人到地方调研“网球进校园”,一起参与调研的,还有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的相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4.
李元元  陈功 《网球》2011,(7):94-95
李娜在2011年法网上,取得了中国选手在大满贯赛中的“零突破”。这场历史性的胜利,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倒了中国网球在过去10年积累中形成的多米诺骨牌。网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因此进入了主流运动的行列中。对于即将于7月30日拉开战幕的“2011年北京国际网球挑战赛”来说,这股网球热更像是一股东风。  相似文献   

15.
不要富爸爸     
姚昆 《网球天地》2010,(1):58-60
如果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就让他去打职业网球;如果想让孩子碌碌无为,也让他打职业网球。网球是普通人家子女迈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而对于出身高贵的“富二代”们来说,踏入职业网坛有可能不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邱友益 《网球》2012,(7):87-91,86
2004年雅典,孙甜甜和李婷石破天惊摘得中国网球史上首枚奥运金牌,原本默默无闻的中国网球,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的精神图腾。8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梳理孙甜甜和李婷神奇的雅典之旅时,这枚沉甸甸的金牌背后的诸多情节,仍然能让我们热血澎湃。  相似文献   

17.
大学时期的网球课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网球,由此来说部分大学生对网球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初次接触时学生对网球的速度以及弹性等问题都没有了解,虽然大学生网球课堂上所学的技巧和相关知识只能被视为休闲运动,但是也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网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8.
名校纵览     
从新秀成长的摇篮到名将的训练基地,形形色色的网球学校在当今职业网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有条件的中国家庭来说,将子女送进网球学校同样是培养“家庭版”球星的不错选择。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世界知名网球学校,以及比较适合国人的学校概况。  相似文献   

19.
《网球天地》2023,(10):18-21
<正>网球是一项源于西方的运动,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从十九世纪传入中国,网球已在中国发展成为一项备受欢迎的体育活动,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各个城市。2023年,一场名为“中国网球历史文化巡展”的文化盛宴在北京、石家庄、广州精彩亮相。此次展览旨在通过展示网球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推动网球事业发展和传承。网球文化是网球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软实力的体现,对于网球事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十四五”网球项目发展规划》和《网球项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提出了加强网球思想文化引领,深入挖掘网球文化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任科 《网球》2013,(7):85-85
十年,一个台阶;十年,一个步伐;十年,一个征程;十年,一个梦想。网球运动陪伴了我十年,《网球》杂志伴随了我十年。对于接近而立之年的我,十年网球对于漫漫人生或许只是开始。网球现在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一次接触网球运动,先要从《网球》杂志说起。2003年我顺利考入了体育界的最高学府——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入学的第一天我从学校的报刊亭买了一本《网球》杂志,当时的这期刊物封面是瑞士球王费德勒,纪念费德勒首次夺取温网冠军,初次品尝到了大满贯的滋味。也正是这期《网球》杂志让我从内心深处迸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