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及公园城市理念,进而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这一提法在10余年前就已出现,相关思想的形成与融汇则可追溯本土古代传统、近代西方理念影响,以及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理念与实践。试图从本源和源流的视角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包括:古代"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发展;近代西方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的倡导;大地园林化运动中"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的愿景;城市大园林建设下"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构想;山水城市探索中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思想;公园城市理念发展中"文化中孕育着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当前认知中更完整地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并以期有助于当下建设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龙彬  李静  王昊 《中国名城》2022,(3):60-65
公园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建设的全新阐释,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稳定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公园城市营建的重要对象,城市野境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重要支持.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从公园城市视角出发对城市野境进行价值转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野境营建的3条路径,即搭建多...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转型的问题,国家矿山公园是其转型的重要途径,对城市更新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11个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对比归纳分析,从经济、生态和文化3个维度建构国家矿山公园促进城市转型的动力,揭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发现,国家矿山公园以助推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形成先进文化这3种形式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容量下降、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风貌特色趋弱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困境。公园城市作为重要的人居环境建设理念与模型,是营造美好城市生活的创新途径。基于公园城市理论溯源与多元途径探索,对标建设目标与实践路径,针对山地空间特征制约下的地域城乡风景彰显不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较低、山地社区活力品质趋弱等问题,提出城乡一体背景下的区域风景建构、山地水绿交融下的局地生态优化、立体组团式的市民休闲空间布局等建设策略,以期对不同地域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建设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示,而推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则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其生态价值转化的根本逻辑是通过科学合理配置生态资源、社会资本等发展要素,促进生态价值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体系的耦合发展,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位一体的复合效益,从而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求、构建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6.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公共园林,简述西湖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从城郊风景游览地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发展过程。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综合文献记载和地图资料,还原近代以来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即民国时期的湖城融合,1949年以后的人民公园化改造和21世纪初的公园城市建设。讨论了时代思想对公园内容和样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倾向。探索当代"公"园的根本属性,思考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品牌是城市内在文化底蕴与外在城市形象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城市历史文化、地域自然特征、城市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由于不同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不同,城市品牌必然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特有的名片。①城市品牌国际传播既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也是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的重要构成,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城市品牌国际传播。当前,城市品牌国际传播亟需创新思路和运作策略,以提升城市品牌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伦理为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提供道德指引,公民与城市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城市伦理的形成。以往的城市伦理理论虽然比较系统,但缺乏一种灵活的观点以应对当今复杂的城市境况,更没有一种现成的理论可以直接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建设对接。当今的城市建设,因为高新技术的整合和运用,远远放大了技术的不确定性;城市人工物建设,频现弊端;城市中的人,道德感渐趋迷失。从伦理视角审视,可以解决城市发展过快的隐忧,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的建设提供文化支撑、高技术支撑、制度支撑和大众支持,以便推动这一国家战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旅游和矿山生态修复与生命延续的重要途径,中国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目前正处于整合调整的重要阶段。以2005—2017年审批公布的4批次88处国家矿山公园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批次、类型与地区多维度对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统计,把握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总体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结构类型、空间构成要素等层面对国家矿山公园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构特征与规律,以期为国家矿山公园规划建设与整合调整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公园城市契合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结合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发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存在理念宣传不足、市民参与度低、城市公园管理不畅、社会力量整合困难等现实困境,借鉴地方依恋理论阐释城市公园建设中空间感知基点改变、地方记忆破坏、人口流动频繁易诱发市民地方依恋弱化,进而导致市民参与缺乏内源驱力。对此,建议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市民群体地方依恋情结的保护与深化,通过在城市层面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在公园层面多措并举优化城市公园体系,在市民层面培育地方性知识、塑造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关键要素协同共融的“三位一体”公园城市建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傅凡  靳涛  李红 《中国名城》2020,(3):32-35
公园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如何使公园更广泛地满足公共需求,让更多的城市居民享受公园所带来的价值,是公园城市成败的关键。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公平,使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园在市域分布上达到最大可能的均好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北京老城胡同是道路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区域天然就是"小街区、密路网".机动化的发展在方便胡同居民出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对胡同交通的研究应以协调现代化生活与历史文化保护为目标.在梳理北京老城胡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交通出行特征,对目前存在争议的胡同交通功能定位、在城市道路体系中的地位、交通管理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以黄石市为例,通过构建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评价该市2001—2017年经济转型效果,结果显示:(1)黄石经济转型效果评价因素由经济—就业状况、接替产业状况以及采矿业发展状况三部分构成。(2)2001—2017年黄石市经济转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10年,是逐渐探索转型之路的低速上升阶段;第二阶段为2011—2017年,是转型规划后的快速上升阶段;黄石市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并不明显,接替产业发展缓慢。(3)采矿业虽为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逐渐弱化的产业,但在转型期其转型效果并不明显,过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石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基于上述结论,对黄石市经济转型提出三点建议:加大对接替产业的扶植,逐渐削弱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重视下岗工人的培训和再就业;经济转型短期内应采取采矿业与接替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城市在历史进程中需要经历代谢、衰退、病变、更新、再生等生命演替,如何让城市既有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保持活力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纽约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供市民公共活动的公园,并成功地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复兴,在观念、方法、策略等方面为城市既有设施的活化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回溯纽约切尔西区铁路线从废弃到改造为高线公园的活化过程,分析了高线公园在更新过程中采取的地方文脉延续理念、社会参与引导路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深度揭示高线公园空间品质和城市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衍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案例对于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城市的主题公园化和主题公园的城市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主题公园与城市发展是如何融合共生的。结论如下:(1)主题公园的行业创新及其对"主题环境"的空间使用原理探索,激发了当代城市空间的主题公园化进程。(2)主题公园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共生,能够破局当前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普遍存在的"一年兴,二年盛,三年衰,四年败"短生命周期现象。(3)常州中华恐龙园的主题塑造及其"馆-园-城-基地"渐进成长模式具有案例启示意义。(4)主题公园行业仍然是朝阳产业,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