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主要以语义指向为标准,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及物动词受事宾语与粘合结果补语同现的两种形式:“V+O+V+C+了”式和“V+C+了+O”式作了分析。具体分析了补语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C→S)时,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C→V)时,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宾语(C→O)时和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句中其他成分时,“V+O+V+C+了”式和“V+C+了+O”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首先给出二价凭借动词的语义配价结构式:动作[施事 凭事 (工具或材料) 受事],并在句法形式上把二价凭借动词规定为原则上能够进入典型框架A和非典型框架B、C、D的动词;然后考察二价凭借动词的句法选择,揭示价载体对语义配项成分和凭事成分的句法位置的语法规定;最后讨论二价凭借动词对配项成分语义角色的指派,并以此为参数描写价载体对其语义配置式的选择限制,从而揭示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是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存在句(NP1+V着+NP2)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句尾的存在主体(NP2)在句法结构上常常是一些表示无定性的数量短语、专有名词①、光杆名词、名词性短语或少数抽象名词或短语,但是不能省略或不出现。以谓语动词(VP)为中心,探讨不同的谓语动词和存在主体之间不同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以及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受事主语句和被动句的界限一直混淆不清。我们根据有无"被"字把主语是受事的句子分为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两类。在语义上,受事主语句表示一种状态。其主语具有定指性或周遍性和非施事性;其谓语主要是对主语的状态进行描写说明,这在句法上有一些形态标记;谓语和受事主语之间存在一定的语义指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同义反复,又叫同语、重言等,是一种特别的话语表达方式。从句法上看,其谓语动词一般使用BE,即“是”,整个表达结构为SVC,且主语与补语完全同形,在语用上却能传达各种含意,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下对汉语中名词性同义反复的典型结构“名词(短语)+是+名词(短语)”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探讨和解读,可说明语言和文化含性对构式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艳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5):109-113
中动结构的主语为受事,但谓语动词为主动形式,施事在句中没有显现.本文在介绍英汉中动结构的基本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其语义特征,分析副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指向.通过对比发现,汉语中动结构的副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比英语复杂,而其语义指向的复杂性又会影响到词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中动结构的典型的构式成分为主语、谓语和附加语,即NP+V+ADV。本文对中动结构进行了界定并分析其构式特征,指出其主语、谓语和附加语的性质特点,有助于认识理解该结构。  相似文献   

10.
杨哲 《文教资料》2010,(33):23-24
兼语式的内部构成紧密度较高,其句法一语义特征不能由词汇语义规则自然推导出来,是汉语中的一种典型构式。它的语义构成可概括为施事主语使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在这一原型范畴之上,又吸纳了一些低原型性的表达,呈现构式语义逐步淡化、语义越加不透明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动结构是汉语中普遍存在且又比较特殊的一种句法结构,在形式上表主动但在意义上却表状态,其主语NP经常由受事、工具、处所等论元角色来充当。本文即以转喻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聚焦汉语中动结构中主语NP的论元角色,关注其语义转移的运作过程,从语义层面解释其论元角色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2.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13.
另类“被××”格式语义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自杀”等另类“被××”格式与传统“被”字句的句法要求、语义结构不符,但却能被受众接受.在这一格式中,“被”处于高谓语的句法地位,内部形成“‘被’+事件”的语义结构,“被”是对“NP××”所表事实的一种判断,或认定其非自主性,或作出否定暗示.借助网络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另类“被××”格式正被泛化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递系式的四个结构成分,分析了N1和N2在递系式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及V1和V2在递系式中不同的句法作用.本文认为,N1和N2是动核V1的两个语义角色,并且它们各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V1和V2的关系是主导与从属的关系,V1是递系式的中心语,V2是递系式的补充成分.N2与V2不在同一句法层面上,因此不存在句法结构关系,也没有直接的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ree self-paced reading experiments examined the effect of context on interpreting subsequent sentences and in the difficulty of revising initial misinterpretations of subsequent temporarily ambiguous sentences. Target sentences containing noun phrase/sentence (NP/S) coordination ambiguities were preceded by contexts that either did or did not support the preferred, incorrect “NP and NP” interpretation. Online reading times and offline comprehension question responses were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propositional content of incoming text is consistent with propositional content of the context, readers often hang on to the resulting coherent interpretation even when subsequent input contradicts it.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a) context affects reading times and final interpretation; (b) when context and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bias readers toward the incorrect interpretation, even unambiguous sentences are regularly misinterpreted; and (c) both semantic content and syntactic form of context influence how the context and subsequent text are integrated in memory.  相似文献   

16.
从不同侧面来分析动词-ed形式前置修饰的条件可以看出:语义上,前置分词通常具有永久性、相对长期性或者某种复杂语义;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ed形式+名词短语的结构有时为了满足某种语用需要而存在的,但在句法结构上,与分词具有互补关系的介词词组又会限制其位置的前置。  相似文献   

17.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18.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