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教育几乎被排除在校门之外,这并不等于放弃对女子施教.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女教",原因在于女教的成功与否与政治教化的得失休戚相关.当然,男子与女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迥然不同,因此女子不需要读书做官,只要做社会所认可的孝女、贤妻、良母、贞妇就行了.此外,受教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自然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女子教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上以导下,内以表外;父子兄弟陈述;观感而效法.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祸国的史事建构,实质是政治和历史观上的"厌女症",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而欲建立起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由于先秦秦汉在中国文化中的源头地位,"女祸论"成为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3.
<正>古代最早的"女"字极像一名女子跪坐在席垫上。她朝左跪着,上身直立,两臂交叉在胸前,一副很端庄的样子。再看她的头上,有一短横,这是表示她的头上戴着装饰品。在古代,女子成年或结婚后,就会把头发盘起,插上簪(zān)子。这个""字,把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慢慢地,"女"字的坐姿和脚有了变化,到后来,"女"的坐姿消失了,腿直立了起来。有人说,这"站起来"的"女"字,标志着中国女子的社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先秦到秦汉剧烈的社会变革,我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应,整个社会的妇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妇女观念的变化基于男女两性关系的变化。该时期两性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礼教与妇女地位、"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女子称"色"与"女祸论"。  相似文献   

5.
女子体育是唐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熠熠生辉,在世界古代体育史上也独树一帜。分析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的盛况及原因可知,其发展是唐代社会进步和女子地位改善的产物。这一研究为当今女子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经历了奠基、定型、繁茂、拓展、转换等时期。女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夫权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女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一种以道德教育为主的生存教育。古代女子教育阻碍了妇女站到历史的前台。  相似文献   

7.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女"部共收字245个(包括新附字7个),是一个庞大的部类。选取特殊的25个"女"部字,结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相关文献典籍,试阐释古代女子人生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吴贻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的女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为首位女大学校长,她把一生贡献给了女子教育事业,贡献给了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是一所教会女子大学,可在妇女解放上产生不可磨灭的作用,金陵女子大学的成功办学,共培养了"999朵玫瑰"聪明、干练的知识女性.这些知识女性分布在世界各地,都成为社会的女性精英,这样丰硕的成果无愧于吴贻芳英明的治校理念.  相似文献   

9.
乾嘉时期,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高峰,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袁枚所推动。袁枚,又称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为乾嘉三大家之一的他,除了在政治、文艺方面的贡献外,不受世俗眼光的限制,坚持"有教无类",使很多女弟子和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形成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文化的高峰。以随园老人开展的女教为例,探索这一时期江南女子教育的发展原因,对其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中的文姜和夏姬都被后世看作荒淫迷乱的女子。从《春秋》和《左传》的中可看出文姜和夏姬鲜明的人物个性,她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不同,对自身和夫国有不同的影响。文姜在夫国的政治、外交领域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夏姬却因其自身的美丽,成为世人总结失败时的"替罪羊"。她们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下,礼教的受害者,却成为春秋史上"女祸"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觉醒与困惑--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爱情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五四"时期。从历史纵向上看,它打破了男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初步觉醒的女性情怀,发出了步入社会、创造人生、追求爱情、人格独立的呼声,为中国的女性文学打开了道路,具有开拓意义;从横向上看,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男作家所无法替代的女性心理情怀和艺术气质,加入了"五四"文学的大合唱。本文从创作实际入手,着重考察"五四"女性文学中关于爱情的抒写,突出其"觉醒而又困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象形字"女"字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表达了先民对于女性的朴素审美,是对女性形体的客观描摹。语言的创造和使用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思维和文化情况。在对"女"字构形中存在的文化内涵考察时发现,在造字之初并没有歧视女性的观念存在。认为"女"字反映了造字之初对女性的歧视是后人的主观臆断,缺乏考古凭证,更是父权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封神演义》女性角色的分析中揭示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不仅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而且丧失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她们的情感被忽视,她们的心灵被扭曲,这些都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统治和压迫的结果。男权社会下,主流价值评判所称道的贞洁刚烈中包裹着吃人的谎言,而女人是祸水的侮蔑更是对男人过失的粉饰。  相似文献   

14.
林白以其纯粹的女性写作姿态。成为当代作家中“个人化写作”的代表。《说吧,房间》通过士性阶级自我分裂的一体两面,以及“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反讽,对当代文化场景女性生存的两难境遇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文章据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汉字既体现了造字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标志着女性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地位、人格和权利,变成了男人和家庭的奴隶,人类历史的这一进程在古汉字中得到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6.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7.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与《青衣》,虽出自不同作家、不同创作背景,却都通过对女性抗争命运的描绘,展示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渐逼渐窄的生存空间。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原本是活在舞台上灯光下的女人,不管是被迫当舞女的金兆丽,还是爱戏如命的筱燕秋,都在现实的逼迫下,没能守住女人立足社会的一点立锥之地,被迫放弃舞台。最终又因两位男性作家不约而同的宿命论倾向,她们的命运被归于某个男人的屋檐下,社会身份也随之丧失。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的社会性别出发,分析阻碍或削减其休闲行为的主要因素,建立女性休闲限制模型。从社会限制因素、家庭限制因素和个体限制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女性休闲限制的主要因素。第一层面的休闲限制来自于社会给予女性的价值判断,包括社会文化和家庭角色,这两方面内化和决定着女性的休闲定位。中国女性处于政治权利的边缘,文化地位仍然不高,不同的家庭角色使女性的休闲状态产生较大差异。第二层面的限制来自于女性个体,最主要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中国女性已经拥有一定休闲决策权,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休闲教育缺失,导致休闲意识缺乏;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堪忧,休闲能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近代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促进了当时在华传教士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到海外传教成为美国知识女性突破国内性别壁垒的职业选择,夏咏美、蒲星氏和安毓明在这一浪潮里先后入闽从事教育与慈善等公共事业。以三个地方性个案为例,解读女性志愿者在国家力量与专业知识支持下促使福建社会公共空间向当地女性开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和谐选择。它把历史和现实、多数人的利益和少数人的利益、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和复合制的国家结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下的祖国安全统一。双方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