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育是几乎所有女性都会面临的现实事件,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由女性构成,几乎每位幼儿园女教师都会经历结婚生育的过程。在产后返岗前后,幼儿园女教师会经历教育责任和发展阶段的转变,同时会面临工作高压、工作与家庭冲突、返岗不适三方面的困境。基于此,本研究从园所、家庭和教师自身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女教师尽快实现返岗适应,提升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生育经历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许多幼儿教师都面临着产后返岗不适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一位正处于产后返岗阶段的幼儿教师进行多次访谈,发现该幼儿教师存在着严重的返岗焦虑、适应不良,家庭—工作矛盾突出等问题。在此阶段,若教师能够进行积极地自我调整,幼儿园能够为产后返岗教师提供大力支持,将会大大缓解返岗后的"工作危机",甚至会成为职业生涯新起点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丁长缨 《求学》2023,(S1):116-119
<正>导练命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汉语中“危机”这个词其实有两个意思:风险和机会。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危机的理解往往是有很大风险的意思,如“生态危机”“经济危机”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作为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你们是如何看待“危”与“机”的呢?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吴霁虹 《留学生》2012,(3):25-25
今天世界的变数无可预测,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演变到2011年的欧洲危机,有可能正在蔓延为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在其间如何作为,将有可能决定“危”与“机”的互换,这也是中国可以借此进行一系列创新的时刻。例如,是否能摒弃并改变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的“小漏斗’规则,避免步其后尘?  相似文献   

5.
夏静  张才刚 《成才之路》2009,(29):I0002-I0003
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今天,考取北大、清华.成为众多考生的目标:只有考上北大、清华,考上“一本”,才会“前程无忧”。然而,在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名校毕业证不再是就业的“保证书”。相反,以往被视为“二流教育”的职业院校却以稳定的高就业率让人刮目相看。对于中国职业教育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并不只是“危”,还有难得的“机”。关键在于,如何在“危”中寻“机”,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波克维茨的“社会知识论”侧重考量知识的“社会性”,基本观点包括: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社会知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碎片化思维”这一思想通道对学校知识、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论进行解构,教育研究者应理性表达批判、教育决策者应坚守知识分子立场、教育实践者亦应是“研究者”.这是波克维茨“社会知识论”给予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改革、实现社会重构的重要暗示.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教育在线”网站上《做一个不对下属发火的校长》的帖子及跟帖后,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位校长。他私下里戏称自己为“皮球”校长、“车胎”校长,多次在教师会上发出“号召”——“有气冲我来,有火朝我发!”一次,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位女教师因为所负责班级的卫生常规被扣分而对他大动肝火的一幕:女教师“面红耳赤”,他却“和颜悦色”;女教师“咄咄逼人”,他却“柔语细声”。一番耐心细致的分析与解释后,女教师的脸上终于“多云转晴”。女教师是怒气冲冲而来,高高兴兴离去。校长的这种“窝囊”做法让我一时难以理解,但他心甘情愿“受气”…  相似文献   

8.
鲁丽香 《师道》2014,(4):6-7
我愿做一个有情味的女教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悲哀地发现,我们的教育似乎走味了。放眼看看身边,在学校里成绩好的老师几乎六成是女教师.而在这六成女教师中,几乎又有六成女教师俨然就是当今流行语“女汉子”的最佳诠释——她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对学生进行着见效较快的“军事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所渭“负担不变原则”是从系统论中得出的一种观点,它指示人们当发生某种危机时,既不可消极抵御,又不可任其发展,而必须寻找解决危机的途径,从而变危机为有利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危机,尤其到高三下学期的三、四月份常出现一种“高原效应”,这种危机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效率极低,遗忘率高,成绩停滞不前或者反而不及从前,对老师课堂上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一些知名品牌纷纷遭遇危机。“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成为企业和公众非常关心的话题。实施有效的危机公关应树立公众利益为先的企业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危机公关管理机制;利用危机,促进创新,化“危”为“机”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