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和“《二十八宿图》木衣箱”是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的漆器艺术珍品.其器型之美、纹饰之美和色彩之美互为衬托,相得益彰,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战国时期漆器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本质,使审美主体在楚风流韵中追求浪漫、自由和美好,在审美认同中感悟自我确证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楚漆器艺术的造型、纹饰、色彩出发,着重对其审美表现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楚漆器艺术的审美表现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以圆融贯通的造型方式 表现神秘秘虚幻的精神氛围,以富艳精工的纹饰传达“有意味的形式”,以惊采绝艳的色彩复现神秘玄远的生命观念,这些特征不仅是楚人审 物化和艺术能力的生动体现,而且还是楚人具有原始思维特质的精神逻辑顺序的显现。  相似文献   

3.
先秦楚漆器艺术形态以其飞扬灵动、神秘怪诞和抽象构成的审美风格为世人所瞩目。基于楚国的自然宗教特征,楚漆器艺术中自然形象与审美意义的联系通过象征的方式而产生。根据黑格尔艺术象征观点,艺术中形象与意义是统一与对立的辩证动态过程,由此而产生了象征、古典与浪漫的艺术类型划分,中国楚漆器艺术就属于象征艺术中的典型。黑格尔针对东方艺术提出的艺术象征论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先秦楚漆器艺术形态中感性形象与普遍意义的具体表现和内在联系。其中,神秘、怪诞的自然意象的拼凑与组合都是楚人基于幻想的审美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4.
刘玮 《华章》2013,(27)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理解一个时代的艺术,就首先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客观历史背景下思想文化对它的深远影响。汉代是中国漆艺史上继战国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代,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漆器纹样在继承战国和秦代的装饰纹样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汉代漆器纹饰的风格,其造型和纹饰等夹杂着楚文化、儒道思想等多重因素、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的结晶体。  相似文献   

5.
彝族漆器的造型特征、图案纹饰、色彩运用与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寓意构成了“三色文化”的特点。彝族漆器艺术蕴含丰富的地域性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人文情怀和图腾崇拜,揭示了彝族漆器其蕴含着的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美。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雅典文化和与其相媲美的楚文化,都是在遥远的古代,同时达到了人类艺术发展历史的顶峰的伟大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不同的是,楚文化及其艺术血脉千百年来一直在楚地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尚能在楚地的民间艺术作品中寻找出它们的踪影。楚地挑花刺绣,就是这样的十分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在造型和审美上与楚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楚艺术品中的漆器出发,寻找其与枝江挑花艺术的联系,以加深对枝江挑花这一民间艺术的历史源流和价值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梦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而艺术是展示人类"梦幻"的重要渠道。楚地漆器纹饰云气流荡,事物处于瞬息万变之中,一事物可以幻化为他事物,人物或奇谲诡怪或飘然飞升,具有"梦幻"艺术效果。超现实主义绘画受到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力求表现非理性、无逻辑的梦幻世界,也具有"梦幻"艺术效果。楚地漆器纹饰是人类对于宇宙混沌状态的集体记忆,体现了主客不分的原始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混沌体验。超现实主义绘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家在倦怠于理性和秩序的生存状态下对于非理性世界的呼唤,是清醒的艺术家刻意制造的梦幻之境,折射出理性语境下人类的惶惑和恐惧。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1、3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共700余件,是目前发现的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批。漆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表明代表权力与地位的笨重的青铜器被精巧的漆器取代,结束了它作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载体的使命。漆器在传承和变异中建构了汉初故楚特有的审美风尚,表现出汉初崇尚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漆艺有着近70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日渐衰微之时,漆器更是异军突起,走向空前的繁荣.其中尤以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发达.到秦汉时期更是漆艺的盛世.陈设在湖南省博物馆的朱地彩绘棺,便是西汉漆器中的精品.其绘画内容非常丰富,绘画技巧极其高超,是我国漆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务对楚青铜器、漆器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楚美术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代表性墓群,其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在造型、纹饰和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象征性、情感性和多元性的审美特征,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战国秦汉的文学作品与史料分析,发现楚士阶层在春秋中后期开始逐渐壮大,其壮大的根本原因则是传统的井田制解体所带来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崩溃。私学的兴起,士的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审美文化的兴盛,以及楚国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主要原因。但思想、文学之士并未受到君王重用而大量外流为他国服务。楚国士阶层的壮大和楚士阶层的外流对楚国及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漆器和漆艺最早产生在中国,远自汉代开始向外输送,并代代相传,不绝于迹,构成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然而,有关中国漆器,漆艺的文献记录和研究相当匮乏,有关漆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也注意不够,本文通过搜索考古和中外文献资料,着力对中国古代漆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表现作些勾勒,以显示中国古代的漆和漆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灿烂辉煌的楚文化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界定楚文化概念,浅析楚器中各类纹饰的艺术表现,说明楚文化的艺术特色以及器物纹饰的发展演变,探索楚器纹饰之美及其对后世各类装饰纹样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代漆器纹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漆器在中国古代漆艺史中占据着最辉煌重要的位置,艺术魅力独特。本论文着重从纹样题材、组合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对汉代漆器纹样进行梳理、归纳,试图展现汉代漆器纹样的概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包山楚司法简的案件文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即有类似后世"直诉"的诉讼程序制度实践,而且当时楚国的"直诉"程序已经较为成熟并应达到制度化的层面,楚国的"直诉"制度也可能正是同时期成书的《周礼》关于"路鼓肺石"类直诉制度的实践渊源。由此可以判断,直诉制度的成型应在战国时期,我们对汉唐时期直诉制度方才成型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17.
陈楚文化是从远古传说时期到春秋战国时代在陈楚地区(以今河南周口为中心)形成、发展并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陈地在上古时代正处在华夏、东夷、楚蛮三大部族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华主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楚、秦两国在中国进行着最激烈的争夺,他们在军事上进行的殊死搏斗,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观念行为的较量。因此对于这段时间楚、秦两国的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一些比较,可以看出两国社会生活的大致发展状况。他们在观念行为、婚姻生活和对待女子的态度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他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习俗,直接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行为,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