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木东  力茗  柯根松 《今传媒》2006,(4):9-10
他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大学时代,他就开始写一些言论、小品文、随笔等,发表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上;大学毕业后,他走进报社,开始了长达19年的新闻生涯,其中14年是在理论评论部;后来,他走进高校,成为一名新闻评论教育学者。不管他的身份如  相似文献   

2.
以前对叶永烈的了解,主要源于儿时读过他的《十万个为什么》。近期读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历史在这里沉思》后,笔者才意识到从前对叶永烈知之甚少。《历史在这里沉思》有重点地介绍了叶永烈的书房和他洋洋洒洒千万言作品的成书经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代文学艺术大师和学者,沈从文先生早已名播中外,为世人所景仰。但是,人们却不大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其实,从1928年他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红黑》月刊算起,沈从文先生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沈从文先生是从办《红黑》月刊开始他的编辑生涯的。早在1923年左右,沈从文因给《京报·民众文艺》投稿,结识了当时担  相似文献   

4.
董国和 《出版史料》2007,(4):64-64,65
《北京文艺》是1950年8月10日创刊的,在招贤纳士之时,汪曾祺有幸入围其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它出刊一年后改为《说说唱唱》,共出两卷十二期。他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开始了新的创作,仅在《北京文艺》上面就发表了三篇文章。与他在《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两刊担任编辑期间相比,是时间最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也是他跨入新中国之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初露、努力适应的转型年。  相似文献   

5.
烈日 《出版参考》2009,(15):I0008-I0008
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吴晓波进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在新华社写内参大稿,全国各地深入公司企业跟踪调研,新华社不计成本地让记者在中国各地进行采访、调查,它的强大背景也让记者可以见到想见的人,这一切后来都成了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一系列书的素材和积累。  相似文献   

6.
王度庐原名王葆祥,字霄羽,1909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贫困旗人家庭.与“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 “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北派五大家”.“王度庐”是他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王度庐七岁时父亲不幸病故.九岁大病一场,愈后由于营养不良,身体一直不好.从十二三岁时起,做过眼镜铺学徒、军官听差、小报编辑、小公务员等,但由于性格孤僻,不会逢迎,经常失业.1937年末,王度庐举家迁来青岛,开始了他在青岛十余年的写作生涯.  相似文献   

7.
楼适夷     
楼适夷,1905年生,浙江余姚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9年赴日本自费留学。1931年回国,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成员,参加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后名《文学导报》)的编辑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并历任《文艺新闻》编辑,《大陆新闻》、《社会生活》等刊物主编,武汉《新华日报》副刊主编,《抗战文艺》编辑,《文艺阵地》代主编,江苏淮阴华中版《新华日报》社编委,上海《时代日报》、香港《小说》月刊编辑等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与康有为联袂发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已经永远载入史册。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是以创办报刊为肇始的。梁启超这一时期十分活跃的报刊活动直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进程。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一开始便主要从事报刊宣传工作。他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到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正式脱离报刊界止,报馆生涯长达27年之久,主编报刊在10种以上。维新时期是他报刊生涯的开始,但他以澎湃的热情投身于此,仅1895年至1898年期间,他就参与了《万国公…  相似文献   

9.
英雄本色     
1998年6月,正当“法轮功”组织妖言惑众、甚嚣尘上之时,济南军区某要塞区船运大队新闻干事周宪志撰文揭露“法轮功”骗人害人的罪行,并与“法轮功信徒”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显示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信邪、不怕压,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英雄本色。 1998年5月,周宪志回老家山东省安丘市探亲,恰逢村里幼儿教师王某因练“法轮功”生病拒绝吃药刚刚亡故。“好好的怎么就死了呢?”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驱使着他调查事实的真相。尔后,他深入采访了王某的亲属、村中的医生以及“法轮功”练习者等十几人,并找来《转法轮》一书进行了“研究”,还到邻村的练功点观看了“法轮弟子”集体修炼的情景。在掌握大量事实并基本弄清了所谓“法轮功”的虚伪性、欺骗性的基础上,他写成了揭露“法轮功”的报道《痴信“大师”点拨,患病不找医生——山东安丘一村妇死于愚昧》。并附“作者感言”,提醒人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自觉与异端邪说作斗争。”《检查日报》于1998年6月  相似文献   

10.
以写卫生科技新闻见长的新疆医学院一附院老通讯员穆金昌,从事新闻报道30多年来,辛勤笔耕,硕果累累:全国和自治区11家报社、电台多次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他被三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被六家报社和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他从1987年至今已在各级新闻媒介上发表作品800多篇,其中有12篇获奖;他被《中国医学首创者名人录》编辑部聘为常务编辑,被新疆科普作家协会选为理事。 早在1962年,他在驻疆部队当文书时,就在《新疆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写作生涯。1964年,他转业到新疆医学院,先后辗转在学院许多部门工作,丰富的实践,为他多方面采写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就在他从事新闻报道热情高涨之时,一场意外事故使他的右手受伤致残,这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这个打击并未动摇他对新闻报道的执著追求,他暗自下定决心:我的右手不能写字了,还有左手!伤愈后,他便开始刻苦练习用左手写字。几年中,他用了50多本练习本,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写字基本上达到了以前用右手书写的水平。1969年他采写的新闻报道又频频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1.
初次见面,觉得他很矮,身高不过1.65米,清癯的脸上看不出多少灵气;但翻开他那四本厚厚的见报剪贴簿,又觉得他很“高”。一个基层报道员在短短的六年写作生涯中,竟发表稿件400多篇,其中百篇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有10余篇获奖。他,就是解放军54673部队战士报道员龙泽群。  相似文献   

12.
《老实人杨德玉》(见《解放军报》4月11日一版头条)这篇通讯写的是,有着23年军旅生涯的专业军士杨德玉,为服从部队建设的需要,4次错过提干机会,又放弃了一些单位看中他一手好技术让他转业的机会,扎根连队搞技术革新。他改建和研制了45种机修工具,共320多台件,有8项20多  相似文献   

13.
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音乐评论、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传记等体裁.这些作品已编辑成《徐迟文集》12卷,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14.
在刘玉福的摄影生涯中,最使他激动的一年是1986年。那一年,他的一张《化纤之光》黑白片首次在《新华日报》发表,彩色片《化纤之光》入选华东地区6省10市职工影展。而当时刘玉福只是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动力厂供电所外线班的一名青工,摄影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倪孝才、李闫报道:“我能够在5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兖州电视台聘为记者,多亏部队十多年的培养,多亏新闻报道工作锻炼我成长!”7月5日,空降兵某部转业士官报道员周广慧在该部新闻骨干经验交流会上动情地谈起了自己从事新闻的经历和体会。 周广慧1988年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他开始拿起笔讴歌军营生活。没想到他的第一篇处女作《节日楼前静悄悄》便上了《空军报》的头版头条,他一下子便成了该部的新闻人物。此后,他担任报道员12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空军》、《新闻与成才》、《湖北日…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5,(5):33-33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杭州光复,与民主人士杭辛斋共同筹办《汉民日报》。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1915年,因发表了著名的反袁时评《预吊登极》而被捕。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在法  相似文献   

17.
戴亚君,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入伍,武警江西总队景德镇市支队普普通通的一名战士。虽然在他的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在部队的最基层默默无闻地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了人生的辉煌。入伍三年,在全国各类报刊电台发表作品近四百篇,仅今年以来就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武警报》、《人民公安报》等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他入伍前曾在一家国营大企业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并获得多项新闻奖,是公司领导身边的“红人”。而他身处机关却向往军营,毅然放弃了丰厚的待遇,踏上了警营这方热土。到部队后,他积极请求领导把他分配…  相似文献   

18.
我去鹤壁采访杜金斗,和他谈了一整天。  临别时,他赠给我两本书,两部作品集。一本是出版于 1990年的《红楼狂想曲》, 17篇, 15万字;一本是出版于 1999年的《龙吟太行》, 51篇, 36万字。  回来后,要动笔写稿前,我先认真读起了《红楼狂想曲》和《龙吟太行》,以求更准确了解他为人为文的特点。  杜金斗是从 1970年开始他的记者生涯的,先后在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安阳记者站、鹤壁记者站工作,现任鹤壁记者站站长。从 1973年到安阳记者站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豫北大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有太行山上的“愚公”,有黄河岸边…  相似文献   

19.
<正>1935年,年仅18岁的祁文山踏上了革命道路。1941,他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红军军事学院学习。归国后,他到敌占区单独执行潜伏任务,开始了他的红色特工生涯。解放后,因形势需要,他仍在河南省新乡、郑州等地"潜伏"。直到1968年,才结束了27年的潜伏生涯。祁文山功勋卓著,他的一条情报救了500名战士,他变身"敌特"挫败越狱暴动……他在隐蔽战线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20.
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谈到他在中学毕业时,代表光华大学附中毕业生参加大学毕业生组织的《光华年刊》编委会,担任印刷部主任,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委托代印,认识了总经理伍联德。伍委托他编辑《中国学生》月刊,从此开始了编辑生涯。我的出版生涯,与赵先生的经历有若干类似之处。1933年,我在无锡县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