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广洲 《文教资料》2014,(30):74-75
啖助、赵匡、陆淳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新《春秋》学的代表学者,实开宋学之风,其《春秋》学思想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影响巨大。孙觉作为北宋《春秋》学者,探讨二者之间的学术继承,有助于把握宋代《春秋》学的学术源流和整体脉络。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春秋》学形成的时期,主要特点是《春秋》三传先后争立学官,除却今古文学派的学术立场不同之外,从政治层面来看,其本质则是儒家大一统思想下的政治家、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宋代的《春秋》学既有经学哲学化的学术变革的影响,又受到时代政治风云的左右。概言之:北宋王安石变法从新政的角度黜《春秋》而不用,而其他儒者解说《春秋》侧重“尊王攘夷”;南宋特殊的政治局面使得论《春秋》者又侧重“复仇大义”。  相似文献   

3.
《春秋》是宋代学者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之一,此时期《春秋》学研究的主流在于诠释、探讨、阐明经义,带有鲜明的政治针对性,同时也有学者研究《春秋》经传中的具体问题,学术性较强。宋代学者研究《春秋》的重要特点在于试图摆脱三传,直接从经文中去挖掘微言大义,这样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逞臆说经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胡瑗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家,其《春秋》学思想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影响巨大.孙觉为其门人,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春秋》学者.探讨二者之间的学术继承,有助于把握宋代《春秋》学的师承关系和整体脉络.  相似文献   

5.
胡瑗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春秋》学思想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影响巨大。孙觉作为其门人,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春秋》学学者。孙觉主要从尊王和伦理道德两个大的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胡瑗的《春秋》学。探讨二者之间的学术继承,有助于把握宋代《春秋》学的师承关系和整体脉络。  相似文献   

6.
论《宋四六话》的体制特点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元瑞的《宋四六话》在体制上体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文学的认识。《宋四六话》不仅总结了宋代的四六话,也体现了清乾嘉时期的骈散相争的情况,在骈文学史上有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春秋》学在宋代极为发达,成为一时"显学"。作为宋代文坛巨匠的欧阳修也深受其影响,对《春秋》学推崇备至,并有所发展,这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有鲜明的体现。本文从欧阳修的碑志文入手,分析他对《春秋》学思想的继承与影响,以期有助于对欧阳修学术思想全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宋代理学兴起,对各区域学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春秋》学领域中,理学《春秋》学对巴蜀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宋初三先生中,孙复、石介的《春秋》学已被弟子传入蜀中,周敦颐、二程入蜀又使其《春秋》学在巴蜀传播开来。到南宋时期,理学《春秋》学已控制巴蜀《春秋》学的大局。现存南宋巴蜀《春秋》学著作,如李石、李明复、魏了翁、程公说、赵鹏飞、家铉翁的《春秋》学著作,均宗主理学。理学对巴蜀《春秋》学的贡献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啖助、赵匡、陆淳是中唐开风气之先的《春秋》经传学的新派代表人物。三人关系当以吕温《代国子陆博士进集注春秋表》所述最为明当。啖助、赵匡二人著述不传,陆淳《春秋》学著述至今保存得相当完整。《春秋集传纂例》十卷相当集中地保存了啖赵学派的学术宗旨。啖赵认为三传均未达《春秋》深指,圣人笔意;三传互有得失,《左传》叙事详备,《公》、《谷》二传则传经密于《左传》,同时穿凿附会也甚于《左传》;“左氏非丘明”,绝不与与孔子同时,亦不受经于孔子。啖赵《春秋》学派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对其评价则因时因人而异。舍传求经,自出机杼,很能概括啖赵学派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0.
孙觉解《春秋》注重义例,其用例既承袭前人,又有所创获,《春秋经解》一书显露出他独立思考、不惑传注的经学思想,其运用义例思想来解经的方法,使得其《春秋》学显得证据确凿、立论充足,在整个宋代《春秋》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出了宋人解经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1.
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借助对传统儒家经学的解释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这对后来的经学解释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他对于《春秋》的解释,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程颐对于《春秋》的解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会通三传、义理解经、以四书说解《春秋》、注重"春秋笔法"、以理学解读等,这些都为后来理学家解释《春秋》,即理学化《春秋》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范。可以说,程颐《春秋》学在宋代经学解释学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涪陵人崔子方是宋代一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春秋》经传学家、隐士。其主要活动于神宗熙宁年间至钦宗靖康南渡之际,为人贤而有守,好学善问,富赡文采,名辈重之。他的《春秋经解》等三书,辨正三传,独抒己见,自成一家之言,具有独特的学术风采,不仅使儒家典籍中的许多疑问得以晦而复明,而且对近代今文学的复兴也有一定影响。本文从典籍中检得相关文献加以考辨论列,旨在揭橥其在春秋学、宋学中的地位、影响,以补涪陵历史文化研究之缺。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在宋代政治史、学史、思想史上皆有重要地位。范仲淹与儒学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与《易》学关系尤为密切。他与《易》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其有解释《易》的专门述——《易义》;二是在律赋以及其他字中表达的《易》学内容;三是立身处世中所显示的《易》学精神;四是其《易》学研究对宋学兴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通是隋唐儒学变革的先行者,他的《春秋》学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钩稽《中说》里王通对《春秋》和其接续《春秋》所作的《元经》的论述,我们可以整理出王通的《春秋》观,也可以管窥到已经亡佚的《元经》的大致轮廓(作意、起止、取舍、笔法、义例等).在对王通的《春秋》学复原后,通过历史比较,我们发现,王通的《春秋》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则它是唐宋“义法史学”的先驱,二则它是中唐以后《春秋》学研究中“舍传求经”学派的前导.  相似文献   

15.
《读史管见》是胡寅的史论专著,其传世版本大约有四系、六种。该书作为宋代义理化史学的代表作,继承了《春秋》“褒贬书法”和宋代理学的一般观念,采取“以经断史”的方式,对《资治通鉴》以前的历史进行了理学化的评价。其主要内容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礼学、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胡寅对理想君子人格和社会秩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叶梦得《春秋》类著述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梦得是两宋之交颇有影响的政治和文化名人,一生著述丰富。其中《春秋》类著述有5种,90卷。现尚存3种,58卷,即《春秋传》、《春秋考》、《春秋谳》。除《春秋传》保存完好外,其余两书均是由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三部《春秋》著作自成系统,阐释体式新颖,内容宏富精深,颇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读史管见》是胡寅的史论专著,其传世版本大约有四系、六种。该书作为宋代义理化史学的代表作,继承了《春秋》"褒贬书法"和宋代理学的一般观念,采取"以经断史"的方式,对《资治通鉴》以前的历史进行了理学化的评价。其主要内容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礼学、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胡寅对理想君子人格和社会秩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轼以《春秋》学为儒者本务,终身关心此学。他认为《春秋》一断以礼,当以观其意的办法探讨其旨;《左传》主以史实,不专为经,不专为例,最识《春秋》之用;而《公羊》、《毂梁》以义例解《春秋》有如法家,专求于绳约中,不可取。苏轼认为《春秋》立法虽严,而责人则宽。他还借《春秋》学反对王安石新法。在苏轼的影响下,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春秋》学学派。  相似文献   

20.
儒家诸经中,《春秋》因其自身的特点,最容易与现实政治生活发生联系。自汉代被列入五经以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学者的重视,对其经传的研究代不乏人,成果丰硕,因而逐渐形成了《春秋》学,而南宋胡安国的《春秋》学却后出转精,成为诸多研究著作中的翘楚,曾与三传并列于元、明学官,成为科举考试的圭臬。通过综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探索出胡氏《春秋》学的超凡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