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得知在我院美术科任教的著名国画家张建中先生不久前从海外访问和举行画展回来,我们非常高兴地去拜访了他。张先生就世界艺术教育的一席淡话,使我们开阔视野,很有启发。中国绘画艺术是世界艺术中的珍宝张建中先生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中华民族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国的绘画艺术的历史也是悠久的。在中国璀灿夺目的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中国画家和国画大师,在历史上有吴道子、渐江、石涛、梅清、郑燮等等;在近代有徐悲鸿、潘天寿、傅抱  相似文献   

2.
徐悲鸿和张大千是现代中国画坛上的两位大师。他俩之间有过一段有趣的传闻。事情发生在张大千先生到北京举办个人画展的那一年。有一天 ,徐悲鸿等先生去琉璃厂逛画店 ,想看看有什么“宝贝”可取。到了一家画店 ,店老板一边给徐先生献茶让座 ,一边高兴地对他说 :“前些天有人来寄卖一件好东西 ,我还没有给别人看过 ,是专门留给您的。”悲鸿先生听后忙问是什么好东西。不一会儿 ,老板从后面郑重地取出一幅虽有些陈旧 ,但装裱得很讲究的中国画 ,递给徐悲鸿先生。打开一看 ,是幅清代大画家石涛的山水画。画面不大 ,二尺左右。悲鸿先生仔细观赏了…  相似文献   

3.
<正>刚才杨先生谈到了农民问题,秦先生谈到了革命问题,辛亥问题。我就是一教书匠,说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几年前,在北京《经济观察报》的一个论坛上,我也是主持人,秦晖先生也有演讲,当时有一位演讲嘉宾是教育家杨东平,杨先生讲完以后我问他一个问题,问题很严重,我说请问杨先生,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东平是个老实人,他想了半天还是说,教育吧。我说为  相似文献   

4.
二千余载只斯僧:艺术大师石涛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遗人、瞎尊者、苦瓜和尚等。石涛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齐白石评价石涛的艺术成就,认为二千余载只斯僧。画家吴冠中说:西方推崇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贡献属于发现了视觉领域中构成的规律。但石涛的感受说则是绘画创作的核心与根本,他这一宏观的认识其实涵盖了塞尚之所见,并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等等西方美学立论之先河。这个17世纪的中国僧人,应恢复其历史长河中应有的地位:世界现代艺术之父。事实是石涛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早于塞尚二百年。  相似文献   

5.
以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对象,结合石涛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瓷画的构图、造型、笔墨三方面入手,探求石涛的山水创作对汪野亭的山水瓷画的影响,尤其是汪野亭作品中坚持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和坚守“我为我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启功先生讲“猪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功先生作为学术大师,其学问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但先生有一件心事未能了结,这就是将所讲授的“猪跑学”课程整理成书。所谓“猪跑学”本来是先生自谦之语,先生风趣地说:“北京民间有一句谚语,对知识不足、发言错误的人批评说:他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我称这些最浅近、最常见的知识就借用这个谚语的名称叫它‘猪跑学’。”[1]据钟少华老师说,启功先生在病重昏迷前几个小时,还跟他谈到“猪跑学”。先生念念不忘这门课程,究竟想留给学生哪些东西呢?我这里只能谈谈自己听课的体会了。其一,讲授基本常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应该是鉴…  相似文献   

7.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先生教两个学生 ,一个他非常厌恶 ,一个他非常喜欢。一天 ,两个学生都拿着书本睡觉了 ,老先生朝着自己厌恶的学生抽了一巴掌 ,教训说 :“看看你 ,一拿起书本就睡觉 ,你看看人家 ,睡觉了还拿着书本 !”这是一个笑话 ,可是我看了之后 ,怎么也笑不起来。我不知道这位被先生厌恶的学生当时怎么想 ,但我确为他愤愤不平 :这位先生太不公正了 !老先生之所以这样对待学生 ,除开他那师道尊严、偏爱等思想作怪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还不懂得怎样去批评学生。  批评也和表扬一样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之一 ,也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8.
我既然是一个教书匠,就来说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几年前,在北京《经济观察报》的一个论坛上,当时的演讲嘉宾是教育家杨东平,我说请问杨先生,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他想了半天说,教育吧。我说为什么,他说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两方推崇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贡献属于发现了视觉领域中的构成规律。而石涛,则是明悟了艺术诞生于“感受”。  相似文献   

10.
石涛说:毛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创新要求越来越迫切。而艺术贵在创新,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是艺术,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最好的途径之一,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推陈出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中得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
感谢学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当同学们刚刚齐读完《藤野先生》第一自然段时,有个学生突然举手提问道:`鲁迅先生文中的‘标致’一词用得恰当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突如其来提出新奇的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立刻改变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追根究底的浓厚兴趣.有的说:`标致的本义是指人的相貌、姿态漂亮.这里是正话反说,表示讽刺.'有的说:`标致是褒义词.鲁迅先生在这里是褒词贬用,表达了对清朝留学生不学无术的辛辣嘲讽.'`好一个‘褒词贬用’,你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带头向他鼓掌致意,`你们…  相似文献   

12.
萨伦学校是一座带耳房的四方形砖结构建筑,外表光秃秃的,没有任何装饰。除此之外,学校四处都静悄悄的.于是我对梅尔先生说学生们都不在学校里,可他对我不知道时值假期显得很惊奇。所有的学生都回各自的家去了,校长克里克尔先生和太太及小姐去海滨了.我是因为犯了过失才在假期内被送到这里,作为一种处罚。这些都是我们一块走时他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13.
去年,83岁的王洛宾老人想去看看北京小胡同,无意间走到了著名诗人、91岁的臧克家老人门前。散步的“意外”,促成了两位世纪老人的会面。那是一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到新疆采访时,拜访了仰慕已久的王洛宾先生。那天,老人十分高兴。谈着谈着,老先生竟把一件大事托付给我:他希望在北京度过他艺术生涯60周年的喜庆日子。很快,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北京银都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为王洛宾先生在首都举办他的艺术生涯60周年庆祝活动。1995年6月30日,一台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大型文艺晚会,在北展剧场隆重推出。杨洪基、蒋大…  相似文献   

14.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石涛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出发,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各方面作了精辟论述。而其中的“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概念,代表了石涛绘画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春秋·钩沉     
[本月逝者]1972年1月9日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逝世,享年70岁。梁思成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强调教育学生要"理工与人文结合",在建筑系课程设置上,  相似文献   

16.
教学片断:本以为,这是一个简简单单课堂问题设计,却没有想到一"问"激起千层浪,像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当时正在进行《五柳先生》的第二课时,我在和学生一起分析完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后,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即你们是否欣赏"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按照我原先的备课,我想学生多会说"欣赏",会说"五柳先生"他  相似文献   

17.
石涛的绘画艺术是辉煌的,从他的的影响范畴来看,他不仅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又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石涛晚年绘画作品的墨法、笔法、构图、书法等方面的梳理与总结,可以看到石涛的画风"笔无定姿",他能够根据客观物质的各种形态、质地、面貌的不同,画出各种物象的变化且不为俗套.  相似文献   

18.
石涛与大涤山有着深厚的因缘,正如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所说:“山性是我性,山情是我情”.大涤山对石涛绘画思想、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石涛对大涤山的眷顾,深深体现了他的生命精神,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审美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他在担任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打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去校长室。放学后男孩子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了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就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相似文献   

20.
"水仙雕刻造型"是初中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水仙造型艺术欣赏的优势,把单一传授雕刻促控技术技能的课程与艺术素养教育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艺术素养和审美创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