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比较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原型范畴理论在高校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宏观上应让学生树立“原型语篇”的翻译观,微观上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进行语篇的再范畴化,从而顺利完成语际间的转换;在翻译标准的评判上,原型范畴理论也有其较好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2.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运用神话原型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也层出不穷。但是,文章认为,将神话原型批评只限定在运用“神话原型的交际作用”来找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主题等是不够的,还应深入神话文本进一步探讨这种神话原型意象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雷玉兰 《海外英语》2013,(23):42-44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了解认知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大学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拟从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探讨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实际价值,文中指出,积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将为英语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苔丝》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是一个传统研究很少采用的新的视角。《苔丝》被许多人公认为哈代最伟大、内涵最丰富、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 ,原因之一是其中《圣经》原型的运用。该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 ,原型人物、原型场景、原型象征与联想。这些原型的运用从总体上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蒂姆.伯顿的电影风格独特,诡异、怪诞。该文运用原型理论解读蒂姆.伯顿的电影,在人物原型方面,他的作品折射出人的自我认识和反省的过程以及心中对立统一的双重性格;在童话原型方面,其作品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通过童话影射成人世界;在意象原型方面,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哥特式风格,但阴森黑暗的背后隐藏着人性的温婉。蒂姆.伯顿的个人经历也体现在其影像世界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荣格原型理论对史诗《梅葛》的神话原型进行分析。史诗中的格兹天神与许多神话中的创世神一样, 是宇宙之父原型, 也就是一个男性的创世英雄原型。它对应于父权社会, 并得到父权社会的支持。史诗中的葫芦是一种容器, 它包孕了人类, 是母体崇拜原型的体现, 也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母体经验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 它对应于母权的社会意识。史诗中洪水神话的洪水考验 (或是灾难考验) 是通过原型, 它对应于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中的成年通过仪礼。史诗《梅葛》中的神话原型正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直接经验沉淀凝固而成的人们心灵深处的集体的梦。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善于将美国黑人的现实和神话原型结合在一起来反映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本文从原型批评视角探讨莫里森小说主题中神话原型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原型理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70年代由Rosch(罗茨)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原型是一个范畴的典型代表,其他成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足,该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之中。下文将从原型理论的角度,试探析在口译活动中,口译员如何采取"次原型"词策略,来实现在原型范畴脱口而出之际的"自我更正",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原型范畴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该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从原型的相对性、基本范畴词汇及其构词能力的重要性、家族象似性、边界模糊性、属性的后天性等方面就该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论述,以期对促进语言理论和实践的共赢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徐琳琳 《考试周刊》2010,(35):36-37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为许多语言现象提供了解释,本文试运用该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词汇的原型义项是词汇习得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模式,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中的神话以及《圣经》原型意象,以期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独特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增强小说的阅读性。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shown that culturally embedded archetypes of teaching powerfully shape the ways teachers conceive of their work and lives, it remains unclear why or how these archetypes continue to exert such influe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strength of teaching archetypes might usefully be attributed to their continuing potential for translation as what MacIntyre calls not-yet-completed narratives.This claim is supported by drawing on accounts from Jewish day school teachers about their lives and work. A portrait is offered of a teacher whose image of teaching is not only grounded in an influential patriarchal archetype, it also contributes to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archetype in terms of its gender and its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role. The case suggests that traditions of teaching remain vital by generating new literatures of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原型批评和福克纳一些作品的研究,将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与圣经故事进行比较,力图从原型批评角度对本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文中运用"置换变形"的原理再现圣经原型在作品中的置换。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圣经原型来剖析人类社会的一些共有主题和南方失败的必然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圣经主题在作品中的重述,来揭示和讽喻美国南方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道德价值观沦丧的悲剧性下场。  相似文献   

14.
论《红字》中原型的多层次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陆续在霍桑的《红字》中挖掘出隐藏其中的各种神话原型。但大多数的研究始终停留在表层的原型还原上。对作品中原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便可理清其中的多层次冲突,深化人类对于自身的矛盾和斗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oposes combining theories about, and practices of, using archetypes and adaptation in education for the purposes of multimodal literacy learning. Within such contexts, children of primary school age act as readers, performers and researchers, exploring and analysing existing adaptations of archetypal stories and images across time, space and platforms, as well as writers constructing and producing their own adaptations of archetypes in varying forms. Our suggestions are that ‘revisiting’ and ‘remaking’ existing texts and practices in the multimodal primary classroom can be a route to a deeper and more sophistic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one which challenges current definition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literacy.  相似文献   

17.
葛洪《神仙传》共记载九位女仙,较《列仙传》而言,她们开始独立于男仙,自成神仙系统,且大多来自民间具体可感的真实人物,民间色彩增强;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看,葛洪对她们的塑造明显体现出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她们的故事被后世古籍竞相收录、改编,并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作者在《我弥留之际》中运用了大量《圣经》意象原型,其中"水"与"火"的意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过运用这些意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战胜一切苦难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远古神话、巫术、占卜、祭祀与古典哲学往往是通过与水的关联而展开的,水铸造了中国文明。通过对水的原型之考察,可望追解人类生命与文明之谜。  相似文献   

20.
支格阿龙是彝族著名英雄,其故事广为流传.而比照叶舒宪老师对中国上古英雄羿的神话原型分析模式对支格阿龙故事进行分析,则可知支格阿龙同样符合太阳英雄这一神话原型,但是在彝族文化视野中,支格阿龙故事中的神话原型又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