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浩 《现代教育》2014,(8):72-72
大学生逃课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新大学三门必修课:谈恋爱、逃课、重修”,“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等校园调侃流行语不但说明大学生逃课问题严重,而且还逃得理直气壮。那么大学生为什么要逃课?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将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是学生不好好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甚至还有厌学情绪;一种解释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不好好教,教的内容陈旧、方式传统、缺乏激情和互动,甚至还有厌教情绪。这两种解释不能说错,但远远不能令人信服。为什么大学生不好好学?为什么大学教师不好好教?本文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逃课按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按目的和动机不同可分为"理性逃课"和"惰性逃课"。本文从博弈论、学生剩余、帕累托最优、X-低效率角度分别对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逃课会造成其福利损失的结论,并进而提出了应对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易亮  周守珍 《文教资料》2013,(14):151-152
逃课行为可以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文章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的逃课现状及特点,并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业规划、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观点,以及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统一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段海丹  汪滢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0):108-113
为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问卷与大学生隐性逃课问卷对4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1.0及PROCEESS插件和Amos21.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聊感与隐性逃课呈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无聊感与隐性逃课之间起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无聊感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并且会通过手机依赖间接导致隐性逃课现象的增加.建议未来在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预防和干预中,除了改善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直接因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无聊感,还要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科学管理:根据需要,既可提倡无手机课堂,也可充分发挥手机的互动功能,增强教学的交互性,以减少、消解隐性逃课行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逃课行为在大学校园中始终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是,最近几年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而身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学生逃课这一行为的外在原因和心理动机,为纠正学生逃课行为提供一些可行的对策指导。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现状某些高校出现非常严重的逃课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逃课是大学校园内外众人皆知的现象,应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逃什么课?为什么逃课?如何解决?教育教学改革是解决学生逃课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其次是要实现从计划学分制逐渐转向完全学分制,增加选修课的范围;再次是要引进竞争机制,改变教师聘用制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逃课情况日趋严重.是目前高校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减少和消除逃课行为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了动因分析,并针对防止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思想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逃课成了大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且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表现为以下特征;学生逃课以"不去,也不点到"为主要手段;专业课旷课学生少,选修课和公共课旷课学生多;女生的逃课不再是"羞答答"的行为;城镇学生逃课率高于农村学生;党员逃课率相对较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教师上课不能给学生思维与学术的启迪和熏陶,教学管理缺陷,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对逃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同学间相互监督不够。降低学生逃课的主要对策: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严厉执行考勤措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自我控制力;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逃课的危害性,转变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矫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逃课作为一种大学生学习失范的行为,已引起高校和教育主观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逃课现象予以适度矫治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解决学生逃课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管齐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45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较低,逃课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科类别、教师因素、学生的显性和隐性逃课行为、课程类型及是否专业课,都能够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办法来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校本科学生逃课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学校园,大学生“逃课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认知性堪忧。逃课业已成为大学学生管理、学风建设、高等教育的一个重难点问题,并且对高校教育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途径让学生回归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基于此,结合工作实际,对大学生逃课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  相似文献   

12.
珠海某高校出现了新鲜的点名方式,为了防止学生逃课,一位计算机老师采用"蓝牙点名",要求大学生先把手机上的蓝牙名字改为自己的学号,老师用电脑上的专用系统一搜,来没来上课一目了然.于是,大学生们惊呼:"人类已经无法阻止老师点名了,下次逃课记得让同学把手机带上."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面对如此汹涌的大学逃课潮,毕竟是计算机老师,一下子就研发出了个新系统,可"蓝牙点名"就能够防止杜绝学生逃课吗——不少学生已经开始支招:"要常备多部手机""找其他同学帮忙带手机去上课"等."蓝牙点名"还存在着不公,比如人在课堂上,可手机却没电了,或者买的手机没蓝牙,难道算没有到吗?  相似文献   

13.
汤伟娜 《考试周刊》2013,(39):169-170
信息化时代,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国内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以期为改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变化,在大学生思想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大学生逃课便是其中的一种现象。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杜绝逃课现象的发生,是加强学生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原因入手,探究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达到遏制逃课现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变化,在大学生思想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大学生逃课便是其中的一种现象。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杜绝逃课现象的发生,是加强学生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原因入手,探究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达到遏制逃课现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探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校园里,逃课是众人皆知、习以为常的现象,许多学者也分别从逃课的主体--学生入手,分析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本文分别从逃课现状、逃课原因及一些见解和看法等方面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解读,探讨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邓壵灵  唐蕾  周思  沈妙纯 《高教论坛》2022,(1):84-88,10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主体—主体”的结构关系,其核心特征包括交往的主体间性、合理的生活世界和理想的语言情境。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视角,聚焦于交往过程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情况。从教师和学生两大角度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工具理性占据师生“生活世界”;师生交往行为缺乏有效性;缺少对话性和情感性的互动情境。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师生重塑价值理性、师生交往行为合理化、师生共同构建理想的互动情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逃课,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生自我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本文将从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三个角度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逐一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逃课现在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存在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大学生逃课是破坏学风建设最为重要的原因,如何遏制学生逃课现在已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很多高校都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来约束学生逃课,试图通过遏制学生逃课来提高学风建设.但是大学生逃课现象仍然屡禁不止.本文通过对学生逃课现象调研的结果,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得出学生逃课的原因,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逃课归因多种,更多关注逃课本身,而没有从逃课机制上进行归类总结,缺少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的反思,并需要回应“钱学森之问”。文章采用分层抽样法、访谈法、数据检验等分析造成我校大学生逃课的主要问题,将其归结为专业设置、选课机制不完善、课程自身、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原因。针对逃课现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勾勒分类型的逃课机理,提出我校本科生逃课的教学改进、学生制衡措施。从大学生逃课现象引发教育反思,认为:(1)在新生入学时要抓住入学教育,使其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2)治理学生逃课的根本不在学生而在教师。(3)一定要加强校园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