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研究信息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整体结构和结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探究舆情网络传播结构对信息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影响。以突发事件"11·16"校车事故为实证研究对象,生成"11·16"舆情传播网络拓扑图,基于邻接矩阵数据对信息传播网络进行了整体网络结构、内部子结构和个体位置结构测度,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网络舆情引导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7,(5):81-86
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过程。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理论为信息传播活动的研究建构了基本的研究框架,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中,"5W"模式逐渐被优化为"1S+3W"模式。以"1S+3W"为理论基点,从信息传播参与者/主体、信息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四个角度,对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进行概括分析,可以揭示网络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3.
政府如何对网络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娟 《华章》2012,(14)
近年来,各种网络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为社会的和谐安定埋下了各种隐患.如何有效预防、平息网络突发事件,成为当前网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结合我国网络突发事件现状、网络突发事件特点及其各种传播途径等实际情况,政府应在重视信息发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联动机制,完善网络突发事件法律法规,提高基层干部网络素养,提高网站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互动也更强,给原本就极为敏感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工作的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避免校园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传播管理的失控,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应对校园突发事件,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并从舆情监控、防范防控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高校网络环境特别是舆情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便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甚至助推突发事件发展,产生不可预测的危害性后果。而高校本身又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的信息监测机制、信息研判机制、决策应对机制和善后总结机制,探索构建突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突发网络舆情预警象限、应对预案措施和信息库资源积累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  相似文献   

6.
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了解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高发范畴,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源、信息载体及其传播过程,对于正确分析与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程璐  陈文华 《考试周刊》2015,(21):163-164
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方式,并在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过程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重点讨论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学生舆情传播特征及其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法院因突发事件对外发布信息不当,导致“小事炒大,大事炒炸”的案例时有发生。文章拟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在认真分析总结法院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炒作与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法院突发事件网络发布信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要掌握的策略及如何建立健全舆情监控制度等,以期提高各级法院网络发言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源信息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时间、主体、内容、地点等进行多维度考量。发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的一些特征并提出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公交车”突发事件为例,基于微博平台,采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中风险信息的传播和风险的社会反应两个模块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媒体和公众是网络舆情风险放大的3大主体,并通过文本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和情感极性判断,分析这一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舆情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按照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NHK(Nippon Hoso Kyokai)即日本广播协会,不仅是日本全国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还是指定的国家公共新闻机构。NHK不仅与日本气象厅的灾害监测网连成一体,而且还有自身独立的灾害信息采集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公众播报各种灾害信息。日本"3.11"复合巨灾中,日本应急决策管理及主要应急力量间协调有效,公众虽有"核灾"恐慌,但社会群体秩序井然,表现出特有的巨灾前"临危不乱"的综合素质,所有这些均得益于日本NHK灾难传播的科学、合理、及时,都受益于NHK长此以往的安全预防文化的媒体教育。本文特别研究了NHK灾难传播管理对中国传媒界的启示,以及深入开展我国公众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出现,使多校区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应急机制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构成了多校区高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一校多区"学生管理应急机制建设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也给高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正成为当下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为教师扩大教学影响力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途径,并相应催生了新型师生关系和新的教学模式等。在社区化的网络社会,"双师型"的教师将获得更多的社会和学校双重职业发展资源,在与学生或社会的"社交"中进行相应角色转换,达到教学利益的更大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在时空上存在的师生相对分离的特点,因此在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中,“Moodle”平台网络课程上的教学资源与活动如何设计以便于学生更方便、更习惯和更有效地获取学习资源和进行学习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对于“Moodle”平台下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网络写手群的日益庞大化,引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个新兴的特殊的群体。就网络文学创作者们为何要大费精力地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写作中去这个问题,笔者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探析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即追逐"理想自我",受"他者"干扰,部分妥协,回归现实。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律引领下的网络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网络事件层出不穷。曾经的“艳照门”事件不仅在娱乐界、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界人上纷纷从各自的领域解读此事。但是,关注最多的还是对“网络伦理”、“网络文明”的思考。事实上,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现实社会所适用的一切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基本都能找到位置。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网络伦理的建设和完善更多地需要网络使用者的自律,并相应地结合一定的他律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以一种强势姿态入驻人们的生活,多元化网络环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系列疑问:网络是否成为脱离实际生活空间的独立体?它是否仅仅独立于某台电脑,而不被社会生活所浸染?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相反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它使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使“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著名论断得到了新的适用,使社会“对话”成为可能,并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种更亲民、更生动的姿态走进人们视野中,而这些更易于被人们在潜意识中接受的改变,正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正视和重视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气象服务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存在价值是让人们更合理地利用气象资源。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气象服务是一种典型的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公益性产品。需要根据气象产品服务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服务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服务。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提供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建立完善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协助学习活动设计不仅仅关注表现和内容,更注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本研究采用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提出网络协助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为根本目标,一方面通过已有学者对收集到的诸多网络协助学习活动案例深入剖析,来归纳其中的有效策略;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提出“目标渐进策略”、“注重引控策略”、“提升吸引策略”、“评估反馈策略”四项适用于网络协助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并通过Blackboard平台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对于网络协助学习活动设计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愈来愈成为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大V的落马更引发了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思考。"网络谣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根源,体现了网络世界中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单向度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疏导,搭建网络辟谣平台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在监督社会、维护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化解网络谣言可能引发的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