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末学者王先谦著作等身,在《诗经》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其代表作是《诗三家义集疏》。在此之前的三家《诗》著作往往仅限于辑佚和考证,而鲜有涉及《诗经》诠释方面的内容。王先谦则在辑佚的基础上,对《诗经》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具有较高的诠释学价值。这是他对于《诗经》学的独特贡献,值得论证与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毛诗故训传》、《诗集传》和《毛诗传笺通释》对《诗经·邶风·静女》首章的诠释,对比性地探讨《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并进一步解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沈德潜以格调说诠释《诗经》,强调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评析体法,突出情感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借演绎“《诗》正而葩”诠释《诗经》的关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沈德潜以格调说诠释《诗经》,强调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评析体法,突出情感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借演绎"《诗》正而葩"诠释《诗经》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6.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两千多年的《诗经》诠释史上,文学的视角从未成为主流,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历史训诫的角度才是主流。郑玄与王肃两位《诗经》诠释大家也以这样的视角诠释《诗经》。王肃自幼习郑学,然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的《诗经》解释在在都有问题,立志重新诠释《诗经》,取代郑玄的权威地位。郑、王均以"述先圣之元意"为职志,但所看到的"先圣之元意"却大不相同,这是经典诠释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诗经》诠释中的"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清理这一热点问题,梳理历代《诗经》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取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曲折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翻译就是诠释,《诗经》翻译的诠释性尤其突出。本研究以《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韦利、庞德和杨宪益三人的译作,表明不同译者因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译法和风格各异的译本,并进一步说明庞德译本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0.
陈子展秉承乾嘉以来“实事求是,无微不信”的优良传统,沿着闻一多等现代学者“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治学思路,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博采众长,对《诗经》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诠释与解析。《诗经直解》是其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诗经》研究史上的众出之作,使诗经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第十八至第二十简孔子对《卫风·木瓜》爱情题材的发现与委婉认定,已先得宋儒之心;对《小雅·状杜》末章思妇望夫内容的概括,亦深得正解;对《酃风·柏舟》爱情主题的揭示,则正本清源,反证了后代汉儒、宋儒、清儒的解《诗》之谬。同时,孔子对《木瓜》诗旨的引伸,亦开启了汉儒礼学化解《诗》的不良先河。  相似文献   

12.
郑风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在从汉到宋的经典阐释里发生了重要变化,被定为“淫诗”备受贬斥。然而追究“郑风淫”一说成立的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承载着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汉代诗教的反动,“郑风”作为突破口被赋予特殊意味,并由此展开了不同于汉儒的经典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周代嫁娶时间这一问题,《毛传》以为婚期当以秋冬为正时,郑玄笺《诗》、注《礼》却认为仲春二月为婚娶之正时。通过对《诗经》、《春秋》、《左传》等文献的考察,可以发现周代大夫以上社会阶层婚娶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确定集中在夏历的仲秋至仲春之间,而士庶阶层的婚娶集中在夏历仲春之时。如果把郑玄与《毛传》之说指向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两种观点都为有据,从而可以正确解读《诗经》中有关婚娶的诗歌,加深对周代礼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诗经》今存写本,以敦煌石窟所见卷子为最古,皆唐以前人手写,大有裨于《诗经》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古代流传于日本之唐抄本和日人所书写之抄本数通。唐人抄写而自唐传入日本的抄本,学界称为唐抄本。同时,还有日人抄写而与唐抄本密切相关的抄本。[1]其中静嘉堂藏《毛诗郑笺》20  相似文献   

15.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解读《二南》中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6.
古学派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诞生的一支重要的儒学流派,标志着日本儒学特征的正式形成。其《诗经》人情观彻底改变了日本《诗》学的走向,由原来追随汉人的人云亦云,转变为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以"人情"为内核的《诗》学观。在日本《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诗经学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具特色的不同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由文化《诗经》到文学《诗经》的过程,即由经学语境生成文学语境的过程。本文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诗三百》由“经”而“诗”的现象放到文化生产场即文学场中去作整体考察和审视,以探寻经学和文学生成的过程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苏辙是北宋名的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诗集传》是其研读《诗经》的重要学术作,此书阐述了他独特的《诗经》学思想和政治学态度,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对于《诗序》的作及其尊废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并主张序言诗,这在整个《诗经》学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探讨了苏辙在《诗集传》中对于《毛诗序》的辩驳,以正视苏辙在《诗经》学只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诗经学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化元典,古代化的代表,具有多学科的性质,新世界的诗经学研究只能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和方法论的条件下,加强基础研究。在21世纪将有四个方面工作要做;一、需编撰一部具有科学价值和可备一说的成果资料汇编;二、鉴于各图书馆资料收藏不全,需编《诗经要籍集成》,三.编纂《诗经研究全书》,汇总历代有价值的研究献;四、探讨和总结以往两千多年的经验,撰写《诗经学史稿》  相似文献   

20.
《盐铁论》引诗用诗约75次,以《雅》、《颂》为主,体现了昭宣时期《诗经》解读对美刺时政的重视,具有鲜明的经世治国目的。《盐铁论》所据诗说以齐、鲁、韩三家为主,可能兼有《毛诗》,可见昭宣时期的《诗经》传授与武帝时期一样,仍以三家诗为主流,但当时士人对《毛诗》也有接受。《盐铁论》中论辩双方不主一家诗说,王先谦以《盐铁论》证《齐诗》义,阮元以《盐铁论》证《鲁诗》义,这类观点宜予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