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猴子牧猪》、《猴子报案》等假报道,虽已过去两三年了,但“猴子”的阴魂总不肯散。7月17日,《经济生活报》上又冒出一则“奇闻”——《山民投石打猴,群猴大肆报复》。这则“奇闻”很快又被《报刊文摘》、《羊城晚报》和其它报刊摘载。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笔者向来是“猴子”之类的怀疑派。因此,  相似文献   

2.
贵刊提出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议题:“如何对待奇事奇闻?”一是读者如何对待奇闻。人人都有一种好奇心,这是无可指摘的。对于奇闻,往往由于一种新奇感而产生了探秘问奇的兴趣。至于这种兴趣是否正当倒是需要引导的。一是出版社如何对待奇书。这却是桩大事。近几年来,一些出版社和编辑,还有一些作者,都在奇字上下功夫,打着知识性、趣味性的幌子,挂着学术研究、填补空白、开阔视野的招牌,出版了不少奇书怪书。不仅如此,这种搜奇写奇的坏风气,象瘟疫一样,浸入作品  相似文献   

3.
治一治“亚新闻”传染病杨思迅在当今的报刊上,一些奇闻趣事时有传播,人们兴味盎然,甚至街谈巷议。这是新闻传播媒介注意可受性的可喜景象。然而,有些“新闻”是否具备真正的新闻资格,却常常令人生疑。不妨信手拈来,请看1993年6月26日某报四版的一条“新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们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大众传媒所报道的奇闻怪事也随之越来越多,这些奇闻配以图像或照片,生动具体,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娱乐之心,还有的同时带给人以新的知识和信息,很受人们欢迎。但是也有一些奇闻,由于其缺乏科学依据以  相似文献   

5.
读报纸看电视,相信大家对奇闻逸事都有兴趣,因此媒体少不了这方面的报道。有的奇闻逸事确实能使人开眼界,但有的奇闻逸事却只能令人感到迷茫,甚至好笑,比如,一些关于图谶的报道就是如此。真不知道看过多少这样的报道了:某家母鸡下了一只蛋,或某人在河里拾到一颗鹅卵石,或某山上  相似文献   

6.
《猴子牧猪》,《猴子报案》等假报道,虽已过去两三年了,但“猴子”的阴魂总不肯散。7月17日,《经济生活报》上又冒出一则“奇闻”——《山民投石打猴,群猴大肆报复》。这则“奇闻”很快又被《报刊文摘》,《羊城晚报》和其它报刊摘载。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笔者向来是“猴子”之类的怀疑派。因此,当笔者看到这则“奇闻”时,疑窦顿生:是不是孙悟空和它的猴子猴孙复活了?瞧!群猴和兰云根“对打”后,吃了亏,不仅懂得“报复”,而且有组织,讲策略。猴子先是“把兰云根家养的几十只鸡抓进树林,把鸡毛拔得光光地才放回来”;接着,猴子“又把他栽种的十五亩杉木苗统统拔起”;之后,兰云根重新栽下的杉木苗,又被  相似文献   

7.
猎奇与失实     
翻阅近年来国内一些重大失实报道和假新闻事件,细细品味体察,就发现这些严重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很大程度上和记者编辑(或通讯员)的猎奇心理有关,猎奇是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屡屡出现、久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读者对一些奇闻奇事特别感兴趣,新闻工作者报道生活中的奇人奇事,这本是无可非议的。好奇心在  相似文献   

8.
骆赤明 《新闻知识》2002,(12):39-39
奇闻,可说是新闻中最能吸引读者的文体之一,但很多奇闻离奇古怪,并没有什么新闻价值。要对奇闻做报道,以丰富版面内容,吸引读者,很重要的一着是要透视奇闻本质,提升报道价值,以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目的。 有的新闻现象与新闻本质是一致的,但有的新闻现象却把新闻本质掩盖起来,尤其是奇闻、趣闻更是这样,其本质或意义都被其离奇、趣闻所掩埋了,要深挖才能露峥嵘。下面,就以几则奇闻做例子,谈谈如何透视其本质,做好奇闻的采、编处理。 “天价荔枝”是商业炒作,揭露本质,毁弃寄闻 7月1日,深圳、广州各大报都报道了《1颗荔枝竞拍到55.5万元》的奇闻。该文说,增城挂绿荔枝今年拍价竞卖,1号的1颗荔枝,拍卖到55.5万元。1颗荔枝怎能卖这么多钱,真是从没有的新闻,令人目瞪  相似文献   

9.
笔者所谓"遇奇就报",是指目前一些报刊中动不动就报道一些生活中奇事的怪事,并以此吸引读者的眼球. 前些天笔者在某报看到一则消息说:南京洪武北路一家卫生洁具店(老百姓称马桶店) 开业的同时,还沿街挂出一招聘启事,上面写明"年薪十万,本店招聘貌美端庄,研究生学历的女营业员",引起许多市民的议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巴黎的报刊上大量地报道了巴黎地下的许多稀奇古怪的奇闻轶事,那时,我就预感到巴黎的地下世界一定是非常奇异的,在那些报道中,有“地下社交晚会”,也有“神秘的节日和古怪的仪式”,此外还刊登了一些图片,上面的年轻人在地下洞穴的昏暗光线下,手里挥动着香槟酒瓶子。这在当时的巴黎成为一种时尚,毫无疑问,那也是追求享乐的巴黎人故意制造出的轰动性新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巴黎的报刊上大量地报道了巴黎地下的许多稀奇古怪的奇闻轶事,那时,我就预感到巴黎的地下世界一定是非常奇异的.在那些报道中,有"地下社交晚会",也有"神秘的节日和古怪的仪式",此外还刊登了一些图片,上面的年轻人在地下洞穴的昏暗光线下,手里挥动着香槟酒瓶子.这在当时的巴黎成为一种时尚,毫无疑问,那也是追求享乐的巴黎人故意制造出的轰动性新闻.  相似文献   

12.
近日从报上读到一条奇闻,某地组织记者,赴洪涝灾区来访,曰:“新闻扶贫”。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既不象衣被可以防寒,也不象救生艇可以救人,如何“扶贫”?细读之后才知道,所谓“扶贫”,乃是记者勤奋采访,及时报道灾情和抗洪救灾情况,把灾区人民的斗志和困难迅速告知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奇闻奇就奇在这里。赴灾区采访的新闻记者辛勤工作,当然是值得表彰的。这些同志的精神无疑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骄傲。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仍然是职责范围内的正常工作,难道就因为到了灾区,记者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同志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刊求疵录——不是小事的“小事”》,列举报刊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是报刊编者的工作态度问题。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我读了这篇文章产生了两种心情,一是同感,二是惭愧。  相似文献   

14.
辰目 《传媒》2013,(10):1
各种媒体上不断有关于报刊媒体违法违规等问题的负面报道(有时也有关于出版媒体、网络媒体的)。就个体讲,除了假记者的情形外,不时有一些报刊媒体记者诈骗钱财的消息见诸报端,所谓的事故封口费、危机公关费等说的就是此类现象。就单位讲,除了冒充正规新闻单位的情形外,不时听到一些媒体要求记者通过"问题报道",向对方讨要广告费、下达订阅量的传闻。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一些原本素质就不好,或压根就爱走邪道的个人和单位以外,笔者以为是因为经济压力憋出的毛病。作为一个有正式刊号的报刊单位,当初经过努力,申请到了刊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同志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刊求疵录——不是小事的“小事”》,列举报刊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是报刊编者的工作态度问题。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我读了这篇文章产生了两种心情,一是同感,二是惭愧。报刊上常有错误,读者意见很多。我敢说,出错的趋势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快了,出错的频率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因此,读者的意见也越来越多了。试看吕叔湘同志谈到的错误,仅仅是三种刊物,三种报纸,仅仅是1984年年末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十六处之多。这如何  相似文献   

16.
在不少人看来,体育新闻无非是有闻必录、有闻必报,或者全靠新华社等渠道的信息来源,拣点奇闻轶事以增加可读性就行了。实际上,这都是缺少策划的粗放式报道做法,对提高报道质量,对报纸的声誉和发展极为不利。本文拟就一年来楚天都市报体育报道在策划上的一些较为成功的做法,谈谈精心策划对成功的体育报道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谈一点更进一步加强体育新闻策划报道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近读一些报刊上登载的深度报道,笔者发现,这些深度报道明显地袒露出矫揉的唯理主义、追求"高、大、全"、宏观和微观把握不够和题材的选取不恰当等倾向,若不及时匡正,势必影响深度报道正常、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大量存在,并日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也反映了读者和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党政报刊,刊登的新闻尤其是消息通常以非事件性新闻居多。而在写作论文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作为基层新闻宣传部门,许多记者虽然接触这类报道不少,写过或正在写这样的稿子,但对这一新闻分类形式却所知甚少,甚至不知。本文试从非事件性新闻的界定、基层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现状及如何做好此类报道等方面进行一些探寻,旨在加深基层新闻工作者对非事件性新闻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类报道做得更加好看。  相似文献   

19.
黄色新闻内涵经历一个以报道捏造、夸张、刺激、渲染、耸人听闻类新闻到以传播低俗、色情、淫秽类等新闻为主的流变,这种演变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在美国,黄色新闻的初始内涵主要表现为粗浅、娱乐、耸人听闻等,后来逐渐渗透色情淫秽内容。在中国,由"奇闻"到"色情",再到"奇"、"色"并进是黄色新闻内涵的流传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笔者时常在某些广播、电视和报刊上目睹到某地召开公捕大会,对多少名人犯实行公开逮捕的报道.一些在会场上当众使用械具、挂牌、游街示众的特写镜头琳琅满目,有些报刊还把某地召开公捕大会作为新闻由头,以醒目的标题配发图片刊发在重要位置.公捕人犯的新闻消息在广播里更是如雷灌耳.一些接受现场采访者在广播、电视中慷慨陈词,大谈公捕大会的效果及其作用.使得这个与法律相悖,与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不相符的做法或提法众所周知,形成了合法化.政法界的一些行家和人民群众对此议论纷纷,十分反感,严重地损害了党的政法机关的形象.惩治犯罪必须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行必严,违法必究.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