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及当前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在社会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妇女的"弱"势地位,导致的一个社会问题是性别比严重失调。在农村青年妇女进城务工取得相对优势的现实背景下,农村部分男青年却在择偶中处于"弱"势。这种"强"与"弱"角色的变换,打破了农村婚姻体系,由此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3.
关于"V+个+N"结构中"个"不表示任何实际量的情况,以往的研究只偏重于对它进行描写,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清楚地理解交际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结构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这种结构.从语义方面考察"V+个+N"结构,分析"V+个+N"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派生意义,归纳出结构的基本语义功能是"减势",减势是该结构的"体",而"表示事件微小""表示随便""表示不在乎、无所谓""表示经常做的事情"等都是"用",是结构的减势作用在不同语境下派生出来的意义.明确了"V+个+N"结构的语义功能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语法意义,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背景为依托,对中国艺术中"势"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作了概观性梳理,认为"势"在中国艺术中是通过蕴含性、趋向性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道"的运行状态;"势"的生成是一个"道之势--心之势--形之势"的同构机制:"势"的艺术创造在于"即体成势".  相似文献   

5.
课改中的"农村现象"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而引发的问题,诸如国家教材适应性不强,校本课程开发困难,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部分课程形同虚设,传统教法地位难撼,新教法裹足不前,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课改氛围营造不够,学习观念有待变革等.造成"农村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农村课改资金缺乏,农村师资队伍薄弱,农村学生家教缺位等.要消除课改中的农村现象,切实有效推进农村课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二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三是构建推进新课改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分别从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民、农村、农业三个方面问题解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入手,进而阐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和谐社会与农村职成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发生重大战略转变的诱因,并导致国家今后一段时间内政策取向明显是关注增长均衡、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农村职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按平等原则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和影响个体角色与地位获取的重要途径,是调节稀缺性教育资源的分配的有效手段,也是构建多种成才渠道,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从而维护个人心理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非常重要方法教育公平的理性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宏大构思呼唤国家战略性地把发展农村职成教育摆上议事日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与一批具有经营规模的核心农民的成长,必将导致农村职成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朱晓娜 《现代语文》2008,(5):110-111
由甲骨文知"儿"是指人,"子"是指婴;"儿"多用于古时妇女的自称和对奴婢的称谓,"子" 则多用于对男性的称呼;"儿"带有贬义色彩,一般称呼地位低下的人,"子"常用于尊称或贵称.  相似文献   

9.
张永超  刘斌  刘宇  傅卫强 《华章》2007,(4):151-151
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全体村民意愿的自治组织,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两者都理应在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两委"关系不仅影响到农村发展,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本文在论述农村"两委"政治地位及其职能的基础上,列举了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具体表现,对其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一点思忖.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会,关键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在"三农"问题背景下审视自身新的内涵,从而在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8#以来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凸显出"显功能",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日益松散的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能力.学术界对"显功能"进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但却忽视了对"潜功能"的探讨.因此,大有必要从"潜功能"的视角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进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进行剖析,从而为顺利有效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之所以会对社会伦理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网络社会缺乏体系完善的网络伦理加以规范与引导.而要完善我国的网络伦理规范,追求一个结构严谨的网络伦理价值体系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一网络伦理价值体系由目的价值、基本价值和工具价值有机构成,其中目的价值处于核心地位,工具价值处于辅助地位,基本价值既是目的价值又是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4+2"工作法是当前我国农村政治制度改革的伟大成果,该工作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农村政治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农村政治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对"4+2"工作法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在当前农村政治制度改革中要注意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党员和村民代表素质,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对"4+2"工作法的指导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社会的建设.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专业活动,通过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及社会政策的综合干预方法,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并且要搞清楚这些问题的根源或成因,这样才能找到切实而有效地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施叶叶 《教师》2022,(5):117-119
学科是高等院校事业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处于高等院校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地位.中药学学科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学科之一,其建设水平对中医药院校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药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以及中药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培育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处于信息社会的高中教师和学生要顺应"智能+"时代发展潮流,紧跟时代脚步.Python语言是主流程序开发语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其树立创新意识,构建知识体系,使处于"智能+"时代的高中生...  相似文献   

18.
“势”有鲜为人知的丰富内容,“势”的产生,在自然界里是由于其内部能量的积聚而造成矛盾失衡所致;在社会中则是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失衡所使然。识“势”是“营势”的前提,善于“营势”是管理或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各项具体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要求的规律,必须以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为参照系,不断调整或重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各级领导牢牢把握全局之根本。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一个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难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使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力有效转移、城镇化达到完美结合,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介绍各方学者关于家风的有关论述,整体上把握家风的全貌,辨析"文化说""教育说""家规说""价值观说"等几种代表性的有关家风的内涵评说.概言之,家风是历史、具体的范畴,并非抽象和虚无缥缈的,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居于家风的核心,在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是家风涵养的主要范畴.家风是家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个体"三观"萌芽的驱动器、"三观"发展的调节器、"三观"形成的稳定器,对其影响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