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六十年前,史坦因、伯希和在我国敦煌文库里,发现了一种特殊文体的书卷,这种特殊文体的书卷,就是唐代的“变文”。郑振铎先生认为“变文”的发现,解决了文学史上许多“成为疑难而难于有确定回答”的问题。如“平话怎么会突然在宋代产生出来?‘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的?盛行于明清二代的宝卷、弹词以及鼓词,到底是近代的产物呢?还是‘古已有之’的”?(《中国俗文学史》)并断定“‘变文’  相似文献   

2.
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后期,宝卷已随着民间宗教传入甘肃地区。编刊于张掖地区的《敕封平天仙姑宣卷》说明清康熙末年河西地区存在宣卷和宝卷,它们的传播方式和演唱形式与内地的宣卷和宝卷相同。河西宝卷的来源,和敦煌变文并无直接关系,在演唱形式和仪式特征上,更近于唐代俗讲,而它们之间也只是源渊关系。河西宝卷和中国宝卷发展的一般过程一样,有一个从宗教宝卷向民间宝卷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河西宝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宝卷是由唐代变文沿袭形成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本文侧重论述宝卷在唐、明、清时期流传演变的情景,包括宝卷的主要内容特征、宝卷思想特点及其消极面、宝卷受影响的三个方面:即通俗小说、古代神话、古代传说;在表现形式上,利用民间文学中的歌谣形式。  相似文献   

4.
1957年由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王庆菽,曾毅汇校出版的《敦煌变文集》,蒐集了当时可能找到的一百九十个敦煌说唱文学写本。1981年第二期《中华文史论丛》载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云:“这可以说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其中有二十三卷被曲艺词典收为“唐代曲艺作品”类的所有条目,如《伍子胥变文》、《董永变文》、  相似文献   

5.
《下女夫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以往的认识与检讨敦煌遗书中的《下女夫词》,早经刘复先生收入《敦煌掇琐》,王重民先生又根据六个抄本予以校录,收入《敦煌变文集》(上集).关于《下女夫词》的性质,《敦煌变文集》编者判断为对话体故事变文.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变文研究》一文中把《下女夫词》列为对话体变文的第七篇,并且说《燕子赋》、《茶酒论》和《下女夫词》是  相似文献   

6.
敦煌发现的文学作品数量大、种类多,从先秦到唐代的都有。研究敦煌文学文献,有助于了解唐代文学之原貌,还可为俗赋、变文等寻根溯源。伏俊琏先生2004年出版的《敦煌文学文献丛稿》正是这一研究的结晶。《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之上补充修订而成,删除了3篇,增加了7篇,共收录论文29篇。除了俗赋校补,还涉及到变文起源、体裁和小说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8.
马月亮 《文教资料》2010,(18):124-126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中有大量的韵文和别字,这为研究它所反映的方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河西宝卷兴盛于明清两代,是对敦煌变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研究河西宝卷的音韵有助于我们揭示明清时西北方音的概貌,对我们探求西北方音从唐五代经宋、明清至近代的发展与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敦煌变文是中国变文作者以中国固有的文学样式为基础,在演唱过程中发展完善的一种讲唱文体,它成为我国说唱文学的先躯,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小说,戏曲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敦煌变文在唐朝达到成熟阶段。鲁迅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  相似文献   

10.
王伟琴 《课外阅读》2010,(11):178-179
z于P.3451残卷变丈中的“尚书”及其篇名,1937年孙楷第先生在《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中认为“尚书”指张淮深,并拟变文名为《张淮深变文》。之后,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潘重归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新书》、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及其增订本、黄征先生、张涌泉先生校的《敦煌变文校注》等都沿用了孙先生的看法。笔者在对P.3451残卷歌颂对象考证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变文的“尚书”应为两个一一张议潮和张淮深,其篇名似应为《河西节度使张尚书变文》。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变文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敦煌变文是唐代敦煌讲唱文学的主要形式。《汉将王陵变》的创作者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扩充,增加了细节描绘,充分体现了佛教吸收中国文化后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文学特色。总之,这篇变文对后世的小说、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6):46-51
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都是流传在河西走廊的一种说唱结合、散韵相间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它们在历史源流、题材渊源、演唱仪式、教化功能等方面与敦煌变文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既继承了敦煌变文的说唱传统,又承载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在传承中变异,创造中发展,进而演变成两种同源异形的说唱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3.
敦煌石窟出土的7世纪前我国寺院俗讲的变文,接近口语,有散有韵,有说有唱,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株奇葩。拙文依据王重民、王庆菽、向选、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先生合编的《敦煌变文集》,探索其迭字运用的特点和技巧。敦煌变文用迭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4.
正黄征、张涌泉先生所著《敦煌变文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一)》有一句:"狂痴心,煎似锅,焰焰添莘(薪)天猛"。其中的""字,虽然经过蒋礼鸿、黄征、张涌泉等先生反复考释,但仍未得到确解。《中国语文》2005年第3期发表蒋宗福先生《释敦煌变文""字》(以下简称蒋文)一文,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散文、小说以外,无论是“诗文学”(包括骚、铭、赋、民歌、古诗、绝句、律诗、词、散曲等等),还是“讲唱文学”(包括变文、诸宫调、鼓子词、弹词、宝卷、说书等等),以及“戏剧文学”(包括杂剧、昆腔和民间的各种地方戏等)皆无不具备音乐之美!在文学与音乐相互促进的历史上,尤以汉“乐府”更具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汉代“乐府”机关由于一方面广采民间诗歌,另一方面倡作朝廷专用的乐章,这就促使音乐与文学进一步密切地结合起来,并驾齐驱地兴旺发达起来。而魏晋以后,随着古代音乐的发展和印度梵音学的输入,致…  相似文献   

16.
背景链接 《孔子项讫相问书》是一篇唐代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是佛教用语,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内容逐渐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清末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即敦煌变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道教长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 ,具体地分析了唐代敦煌地区的道教活动 ,进而阐述道教长生思想对佛教变文讲唱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以及它在变文讲唱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19.
一、敦煌俗文学语汇溯源的意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敦煌发现了一大批唐五代俗文学作品的写本,包括变文、曲子词、白话等.这些写本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人们首先认识到它们对于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郑振铎(1938/1954:128)说:“敦煌石室的出现,使我们对于唐代的通俗文学研究有了极重要的收获.‘变文’的发现,固然是最重要的信息,使我们对于宋、元的通俗文学的发展的讨论上,有了肯定的结论,……同时并明白了后来的许多通俗作品的产生线索与原因.”又说(1938/1954:180):“在敦煌所发现的许多重要  相似文献   

20.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