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对如何加强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促进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优化,提出了设想和建议:(1)完善流域水法规建设,加强水行政执法;(2)加强流域域情的综合研究和规划工作,编制<流域综合治理规划>;(3)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调控,以统筹各地区的利益;(4)强化流域水规划管理;(5)加强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管理;(6)突出节水措施,促进流域经济向高效用水、高产出、高效益方向发展;(7)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快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公众参与逐渐成为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以湖北省5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1379份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基于公众个体行为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环境、制度、认知3个层面划分了居民水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具体影响程度和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环境状况、政府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水生态文明认知对居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6、0.34、0.90;就目前公众参与意愿而言,水生态环境状况和政府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远不及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重要;在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和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同时,当前公众参与的政策焦点应转变到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礼先 《资源科学》2004,26(Z1):26-33
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浍河水库的基本情况,从水源现状、工农业用水情况及综合利用现状方面对全浍河水库水资源卡开发和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浍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灌溉管理粗放、水淤积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5.
月潭水库是新安江流域防洪洪骨干工程,它的建设能提高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保障用水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  相似文献   

6.
针对微污染、富营养化的水库水进行了以高锰酸钾预氧化替代预氯化的实际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在水库水中投加部分高锰酸钾既提高了藻类的去除,同时又提高了混凝效果,降低了出厂水的浊度、色度和异臭异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鸭河口水库库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质现状,对引起水库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水库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部分区域仍存在着部分水体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严重、水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本文通过分析海南省水库水环境治理现状,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某水库为例,对水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进行探讨,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入库河流和库区底泥疏浚、生活污水防治和加强水质监测等方面进行布局,以期解决水体的水环境问题,保障水体水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水库大坝的设计关系到水库建设成本及其安全运行,它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水库工程效益的发挥,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水库大坝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工程本身与外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从分析水库大坝工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水库大坝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人水和谐思想的指导下,将城市防洪和城市建设统一规划,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在分析当前城市防洪排涝现状的基础上,城市防洪排涝应从单一防灾减灾转变为保护城市安全与改善城市环境并重的综合治理过程,把防洪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建设人水和谐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采用RDA分析,结合北方一水库的实际监测数据,利用CANOCO(canonical community ordination)软件对水体中的水质指标与浮游藻类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CANOCO软件是水生态环境评价中很好地选择,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阜新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加上连续5年遭遇干旱,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突出。将表现在资源性缺水:阜新市水资源总量9.73亿m3;工程性缺水:现有水库66座,控制流域面积22644.45km2,总库容30830万m3,调节水量9461.6万m3,设计灌溉面积1.2hm2;水质性缺水:水质污染使水环境不断恶化。加强水利环境建设的战略措施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兴建乡镇供水工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城市防洪工程与环境整治紧密结合,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统一水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水库库基岩石组成、水库地震活动特点、控制水库地震发生因素和地震产生的影响等,具有水库地震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贵州水库地震具有以下特点:容易诱发地震的大型水库的基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大型以上水库才会诱发地震;水库地震的发生受水库水位影响明显;水库地震的强度受构造背景影响;水库地震震级小,影响范围小;水库地震容易造成"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14.
<正>水流产生的动力水在自然界中会不断地进行循环,所以也是动力的来源之一。阳光照射使海面或陆地的水受热蒸发,水蒸气进入大气形成云。然后云里的水汽重新凝结,变成雨水降落。降落在山上的雨水,汇集成河流进入大海。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动时,势能会转变为动能,因此人们在河流中间建造水库和发电厂,通过水位的高低落差,让水流的动力驱动发电机产生电力。人类从很早开始,就懂得运用天然的水流使水车推动机械来做各种工作,如灌溉、舂米、磨粉等。建造水库和水坝的费用高,而且,水坝会截断河流的自然流动,妨碍鱼及其他水中生物的活动,可能破坏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水生态文明把水与人文景观、历史遗存有机融合,增加水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尤为重要。本文以莱芜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充分挖掘地方所独有的地方水利风景资源,构建特色水景观体系,建设水文化主题公园、滨水公园、生态长廊,结合滨水旅游,促进人、水、城和谐发展,打造优美宜人的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王礼先 《资源科学》2004,26(7):26-33
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破坏,于是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注重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水库的管理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水库管理的方面,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探讨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情况和水库管理的措施,以便更好的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农村水库库水涨落诱发的山体建筑滑坡危险性加大,而且会危机水库边缘居民安全。对此,提出农村水库库水涨落诱发山体建筑滑坡动力耦合预测方法。农村水库库水水位涨落变化容易造成山体建筑滑坡、引发库区发生危险,因此对水库边缘进行渗流场的分析,得出了水库边缘渗透场的有限元分析参数方程,设计了水库边缘水位动力增量载荷位移响应比预测模型,对水库边缘稳定性受库水水位涨落的影响进行动力耦合预测分析。实验证明,运用改进方法能够对农村水库边缘的稳定性进行有效预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谢飙 《青海科技》2002,9(4):43-46
本文从治理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和改善黄河生态环境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提出、分析和论证了黄河上中游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模式必须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黄河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以一在建小(2)型水库为例,对施工期和蓄水期可能存在的水环境破坏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以期降低或避免水库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水库施工建设及运营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