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双月观察     
张守信 《视听界》2013,(4):17-21
国外版权的"外来经"当真好念?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电视创作便开始对国外热门节目进行仿效,一些电视台也做过版权引进的尝试。湖南卫视继《超级女声》引爆荧屏后,还引进过《名声大震》、《舞动奇迹》、《以一敌百》等版权,但都反响平平。直至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习得版权节目制作真法,让中国电视人重振引进的信心。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一骑黑马踏入中国电视荧屏,给电视人和电视观众都带来  相似文献   

2.
国内电视纪录片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探索和发展, 眼下已成为衡量电视台和独立制片人采编实力的标尺。《姐妹》、《房东蒋先生》等一些突破传统专题片“教化”模式, 把触角伸向平民层,以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纪录片在各家电视台的竞相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从而使纪录片一跃成了电视领域中一方极具个性品位的天地。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呈现出包装的整体性和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在五彩缤纷的电视荧屏上 ,纪录片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然而 ,辉煌永远是暂时的。目前 ,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不可否认地走入了低谷 ,陷入了再次发展之前的困惑和迷惘之中 ,这固然有大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 ,但与纪录片创作者对纪录片的认识也不无关系。一、关于纪录片的价值纪录片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人文价值和史学价值 ,并由此确定它的学术价值。因此纪录片从它诞生开始就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20年代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鲁克》 ,到90年代的《最后的山神》 ,大部分的纪录片都在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观念和人类…  相似文献   

4.
王家贤同志最近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荧屏探微》,是电视人论电视的一部专著。这部内容丰富、装帧讲究、印刷精美的电视专著的出版,着实让人高兴,读后颇有教益。 家贤是一位从事电视工作长达30多年的电视人。他同电视结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度过了大半辈子。《荧屏探微》就是他30多年来为发展山西的电视事业奋勇拼搏的写照,书中所说事和所论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起步较晚,却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龙脊》、《最后的山神》、《壁画后面的故事》等等,都在国际国内博得了好评。但纪录片要走向成熟并有所突破,电视人还需进一步地总结和探索。要拍出好的纪录片,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一、选题慎重电视纪录片的选题,比起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的选题难度要大。一部电视纪录片拍摄周期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年两年,如果选题不  相似文献   

6.
李峰 《记者摇篮》2008,(4):42-43
当前栏目化纪录片的"媚俗化倾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飞跃,在电视荧屏上也涌现出一批纪录片栏目,其中不乏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优秀纪录片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等。  相似文献   

7.
吴喆 《记者摇篮》2013,(1):20-21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过一段经典纪录片的黄金期。然而今天,我们却很难在电视台的节目播出表上看到纪录片,尤其是经典纪录片的名字。经典纪录片不吃香了!这是为什么?经典纪录片为什么渐行渐远?纪录片的瓦解今天,除了专业的纪录片频道,经典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已经难寻踪迹,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流媒体培育经典纪录片的大环境不存在了。曾几何时,电视剧、电视文学、纪录片被视作衡量一  相似文献   

8.
1983年12月,一部名叫《话说长江》的电视纪录片出现在荧屏上,第一次以电视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长江流域美丽的风光。在长达半年的播出中,《话说长江》以40%的收视率创下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收视奇迹,令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电视荧屏也随之愈加丰富多彩,作为高雅艺术的电视纪录片正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人所重视。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也把视觉触及电视纪录片领域,佳作不断。这些电视人把原生态作为他们创作的源泉,享受拍摄纪录片带来的收获与快乐,作者就是这个领域的尝试者。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纪录片悄然兴起,并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最近几年,由于《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大型纪录片拍摄获得成功,纪录片于是成为了电视荧屏的一个新亮点,引起了全国各地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开播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纪录片的产生。另外一个方面,有关纪录片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关于纪录片制作手法的问题更是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本文运用形式主义和写实主义等电影理论,针对目前纪录片制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主要包括蒙太奇以及故事化手法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蔡新丰 《新闻通讯》2014,(11):24-26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纪录片悄然兴起,并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最近几年,由于《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大型纪录片拍摄获得成功,纪录片于是成为了电视荧屏的一个新亮点,引起了全国各地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开播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纪录片的产生。另外一个方面,有关纪录片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关于纪录片制作手法的问题更是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本文运用形式主义和写实主义等电影理论,针对目前纪录片制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主要包括蒙太奇以及故事化手法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电视系列片《中国农民》的屏幕价值张群力我国荧屏中的专题片脱胎于电视新闻中的专题报告,却兴盛于电视政论片,这就使专题片的屏幕价值在人们心目中由叙事越来越倾向于说理。《望长城》播出以后,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方兴未艾,迅速发展,很快取代了以说理见长的专题片在屏...  相似文献   

13.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俺爹俺娘》是一部表现孝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以摄影家焦波与父母的深情为主线,深入而细腻地展示了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不仅在省内、国内的纪录片评比中或得了最高的奖项,而且还代表中国纪录片参赛法国、日本相关的电视节,为我们浙江电视人赢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16.
段一 《新闻知识》2007,(4):74-76
一、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现状1.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电视纪录片即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纪录片,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以宣传为主导的时期,其从理念、选材、主题等各方面都突出纪录片的宣教功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如1958年10月1日,第一部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以及1965年的《收租院》等。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以纪实主义为主的纪录片黄金阶段。虽  相似文献   

17.
赵庆年 《视听》2016,(11):72-73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风靡荧屏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打开了一扇窗,从该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融入了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它的成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 ,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风风火火的年代 ,以《望长城》为转折点 ,在纪录片界逐渐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纪实”创作流派。《东方时空》栏目中大量纪实短片的涌现 ,无疑对纪实潮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后 ,是各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队伍群雄并起 ,佳作迭出。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还在国际评比中暂露头角 ,捧回了一座座奖杯。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发展时期 ,这种“纪录片现象”可视为一种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现象。应该承认 ,中国的纪录片热摆脱了过去虚假、说教的模式 ,领悟了纪录片必须真实的真谛 ,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  相似文献   

19.
从电影诞生到电视的发明,从默片时代到今天的3D影视时代,从来没有一类节目能够像纪录片那样具有无穷的魅力。上个世纪末,随着《沙与海》、《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出现,国内电视界掀起了一次纪录片创作的高潮。在那个时代,跟拍再跟拍、长镜头接长镜头已经成为了纪录片拍摄的一种潮流,甚至是一种"定势"。今天,一批电视人摸索前进,借鉴国内外优秀纪录片的拍摄技术和镜头风格,又推出了一大批以《新丝绸之路》、《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张琳  郭玉真 《青年记者》2017,(23):84-85
近几年来,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和流行,既是当下我国电视荧屏的一股清流,也可以看作电视人对我国优秀文化节目传播形态的一种新探索.这种探索既与电视人的文化自觉有关,也与我国国力上升背景下国人寻求文化自信的迫切需求有关,是围绕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复兴,电视人与观众的一种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